中国拐枣之乡:旬阳市

陕西省的水果,获得国家认证的,除了已经在前两次的“博文”中介绍过的猕猴桃和苹果外,还有一些。今天准备介绍不太为人知晓的拐枣。
拐枣不是枣,却是一种很好吃的野果。拐枣是旬阳市的拳头产品;旬阳市又是陕西拐枣的主产区。旬阳市是个县级市,由安康市代管。据报道:2011年,旬阳市拐枣生产面积为2万亩;2016年,增加为6万亩,年产量1.21万吨;2017年底,旬阳市拐枣生产面积为22.8万亩;截止2023年10月,旬阳拐枣种植总面积为40万亩,建成万亩镇21个、千亩村30个,年产拐枣1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0%,产值2.5亿元。从
从一些资料中获悉:拐枣,别名拐角、长寿果、万寿果、万字果、龙爪果、鸡爪果、臭杞子、金钩梨、弯捞捞、蜜爪爪等,学名叫枳椇(zh j),落叶乔木,被子植物门,鼠李科,枳椇属,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果树之一,甚至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约有上千万年历史。生长在海拔2100米以下的开旷地、山坡林缘或疏林中;庭院宅旁也常有栽培。拐枣分布于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日本、朝鲜、俄罗斯、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缅甸北部也有分布。
拐枣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据科研部门分析测定,其肉质果梗中含蔗糖24%、葡萄糖9.5%、果糖7.92%,可作为生食果品。因而有"糖果树"的盛名,又有"鸡爪梨"、"甜半夜"之雅称。此外,还含有丰富的有机酸、苹果酸钾等无机盐类,含有多种维生素和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含铁、磷、钙、铜、锰、锌等营养微量元素和一些生物碱。每百克拐枣肉质梗含粗脂肪74毫克、粗蛋白3.07毫克、总酸345.8毫克、维生素C16.29毫克。是一种很具有开发价值的野生果类资源。
拐枣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治疗多种疾病。其果梗、果实、种子、叶及根等均可入药。中药称其果实为枳椇子。中医认为,枳椇性味甘、平,入脾、胃经,有解酒止渴之功,历代医家一直用为解酒止渴要药,适用于饮酒过量,酒醉不醒,口干烦渴,以及消渴等。《本草纲目》说它“甘平无毒,主治头风,小腹拘急”。《唐本草》说它“止渴除烦,润五脏,利大小便,去膈上热,功用如蜜”。《滇南本草》说它“治一切左瘫右痪,风湿麻木,能解酒毒”。用拐枣煮粥,很适用于饮酒过量、口干烦渴的人。《老老恒言》也说:“枳椇粥,除烦清热,尤解酒毒,醉后次早,空腹食此粥,颇宜”。
《苏东坡集》介绍了拐枣的果实“枳椇子”治酒精中毒的病例:苏东坡的一个同乡揭颖臣得了一种饮食倍增、小便频数的病,许多人说是“消渴(糖尿病)”。揭颖臣听从了一些医生的意见,服了很多治消渴的药,病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日渐加重。后来苏东坡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张肱的医生。张肱问诊后认为,此病不是消渴,而是慢性酒精中毒。酒性辛热,因此病人喜饮水,饮水多,故小便亦多,症状极似消渴却不是消渴。于是张肱用醒酒药为他治疗,多年痼疾就此痊愈。张肱所用的一味主药就是“枳椇子”。苏东坡不仅记录了这个小医案,还常以枳椇子作为醒酒良药向友人推荐。
拐枣不是枣,其貌不扬,甚至还有点丑,但拐枣花的花语却很美,被称作“古老的甜蜜”,果肉也很好吃。80年前,我在福建老家上小学时,从水果摊贩那里买来吃过。拐枣有两个部分,一是果肉(学名叫果序轴、果柄);二是果实(中药名叫枳椇子)。果肉没有籽,很饱满,水分很多,很甜;如果没有成熟,则又酸又涩,没法吃。什么时候好吃?要等到几次下霜以后,果肉才会成熟变甜。据了解,旬阳拐枣,大部分出口到韩国,一部分销往北、上、广,在西安,也偶尔能买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