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战国时代的长寿老人

昨天,我介绍了孔子,今天谈谈孟子。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孟子是战国时代人。春秋和战国,同属于东周的两个不同时期。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后,继位的周平王把首都从镐京迁到今天的洛阳,称为东周。平王东迁以后建立的东周,是一个有其名无其实的“空壳”王朝,政治权力由天子转向了诸侯各国,周天子管不了各诸侯国家。后世的人,只说春秋、战国,没人提东周,只是明朝人冯梦龙写过一部《东周列国志》。史学界把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称之为春秋时期;把“三家分晋”(由一个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个国家)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这段时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之为战国时期。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属春秋时期),享年73岁;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属战国时期),享年84岁。孔子被称为儒家学派的至圣;孟子被称为儒家学派的亚圣。孔子与孟子经常被后人相提并论。如孔孟学说,孔孟之道,连他们的年龄73岁、84岁,也相提并论,被视为普通百姓生命中的两个“坎”。
昨天,我简单介绍了孔子能活到73岁的养生之道,今天接着谈谈孟子能活到84岁的养生之道。对孟子的养生之道,我们体育史学界发掘得不多,更多的是看到了孟子给我们留下的千古名言。现在列举其中的6条: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意思是说,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一个不被富贵迷乱思想,不被贫贱改变操守,不被强权屈服意志的人,这才叫作大丈夫。3.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意思是说,常怀忧患之心,才能生存下来;沉溺于安乐之中的,常常自取灭亡。5.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意思是说,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和原来没有的才能。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尊敬自己的老人,就把这种尊敬推及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也把这种爱护推及别人的孩子。做到这样,天下就像是手掌中翻转小东西一样容易治理。我选录的这6条,都是我在书报上看到过,或在生活中听到过的、被认为是影响中国的千古名言。从这几句千古名言当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孟子的家国情怀、他的生死观、荣辱观和超越常人具有的浩然正气!有这样博大胸怀的人能不长寿?
学术界认为,孟子一生,没有刻意去养生,因而也就没有具体的养生之道,只是强调“养心”和“寡欲”。 孟子认为,良好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证。“养心莫善于寡欲”,即减少物质欲望,以达到清心寡欲的状态,从而有益身心。孟子一生虽然游说四方,出入王宫贵族之家,但他对生活并没有太高要求,追求的是简单生活。这种心态有助于减少心理压力,对健康有益。孟子提倡:要与人为善,守分安常,不忧穷困;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少说话,不自满;要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恭敬之心(礼),是非之心(智)。正是由于孟子严于律己,清心寡欲,所以活到了84岁,成为战国时期一位当之无愧的长寿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