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比南山”的“南山”在哪儿?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在平均寿命只有十来岁、二十来岁、最多三十来岁的年代,都非常重视生命的长度。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就把“寿”列为“五福”的第一“福”。在《尚书. 洪范》中对“五福”的表述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我们的古人,把长寿看得比财富、比健康更重要。《黄帝内经》中也有探讨如何“度百岁乃去”的养生之道。从秦皇汉武到唐宋元明清历代的统治者,还有土生土长道教信徒,都孜孜不倦地热衷于追求长生不老。在这种氛围下,民间就有了“寿比南山”或“寿比南山不老松”的祝颂词,祝福亲朋好友能像南山那样长长久久。
《诗经》是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诗经·小雅·天保》产生于西周。中国文学史告诉我们,“雅”是周朝的“正乐”,即周朝都城的“乐”,或都城附近的“乐”。周朝的都城为丰、镐二都(都在今西安市)。《诗经》中的南山,特指周都丰、镐之南的山,即今西安市以南的终南山(俗称“南山”)。我们常说的祝颂词 “寿比南山”中的“南山”,指的就是西安城南的终南山。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中南山,也称周南山,地处陕西秦岭山脉中段(宝鸡以东,兰田以西),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终南山是我国传统道教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道教诸多神仙信仰的形成地。道教文始派的祖师尹喜为函谷关关令时,发现紫气东来,原来是老子骑青牛而来,尹喜将道祖老子请去终南山,安排在“楼观台”,在那里传经说道,并留下传世经典《五千言》(又叫《道德经》)。道教文化追求的是长生久视,与长寿文化息息相关。终南山是我国“道文化”、“寿文化”、“钟馗文化”、“财神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发祥地。寿比南山通常用于对老年人的祝颂,表达对其寿命像终南山一样长久的祝愿;就像《诗经·小雅·天保》所说的:“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关于“寿比南山”中的“南山”具体指哪座山,除了认定是秦岭山脉中段的终南山之外,有人认为南山是南岳衡山,也有人认为是指三亚的鳌山,还有人认为南山是指山东省益都县风景幽美的云门山。但在学术界,都比较倾向于“南山”指的是终南山。理由很简单:“寿比南山”这个成语的出处是《诗经. 小雅. 天保》 ;《诗经. 小雅. 天保》的“出产地”在西周;西周的都城在终南山北麓的丰镐。这些都足以说明“南山”指的是位于西安之南的终南山。
根据我国的民俗,“寿比南山”不宜用于60岁以下的人群;对于这部分人群,在他们生日时,可祝他们“长命百岁”。但“祝长命百岁”这句祝颂词,却不适用于9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不可用于98、99岁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