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人生,无关年龄!

(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2021年11月7日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科研消息。“消息”报道了多位医生和心理学家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后发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为62岁;全球100家最大公司总裁的平均年龄为63岁;美国最大的100个教会牧师的平均年龄为71岁。研究者从上述三个调查研究数据认为:一个人最有生产力的阶段是60岁到70岁;人类生产力第二高的阶段是70岁到80岁;第三个最有生产力的阶段是50岁到60岁。人的一生最好和最富有成效的时间段是60岁到80岁之间。人在60岁时,达到了情感和心理潜力的顶峰。这种情况,会持续到80岁,甚至更远。我看完了这则科研消息后,非常震撼,彻底颠覆了我的习惯思维,即60岁退休后,就不该再搞学问,再搞研究,再搞其他事业了,而是放慢生活节奏,以健康为中心,强身健体,颐养天年。
为了印证《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所说的“人的一生最好和最富有成效的时间段是60岁到80岁之间”的论断,我查找了我国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年龄情况,从一个侧面,看看这个“论断”的可信度。
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1999年,2000年首次颁奖(获奖者为数学家吴文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它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截至2023年度(2024年颁奖),共有37位杰出科技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时年龄80岁(含80岁)至89岁的“80后”科学家最多,共有19人,超过总获奖人数37人的一半;获奖时年龄超过90岁(含90岁)的有8位:年龄最长的是2013年度获奖的程开甲(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他获奖时年龄为96岁;2019年获奖的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年龄为94岁,位居第二。今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为61岁,成为这个奖项自设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连同2001年获奖的王选(65岁)在内,“60”后只有他们两位;“70”后有8位。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时间相对比较晚,获奖者的年龄偏大。今后,60-70岁的获奖者,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多。
大致了解了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员的年龄后,对《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做出的“人的一生最好、最富有成效的年份是60-80岁之间”的说法,我认为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经过多年调查、分析、研究之后得出的科学论断。根据我们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人均寿命,从解放初期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7岁。其中,男性为73.69岁,女性为79.43岁。过去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是:“六十老人比较小,七十老人满街跑。八十老人不算老,九十老人随便找。百岁老人精神好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