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书信往来的日子里

什么是“书信”?通常的解释:“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书信”一般需要用相应的书写工具,借文字述说事情原委,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最后通过邮局或专人进行传递。
在我国古代
我最早写的信是读初中一年级时候写的,是语文课老师布置的一道作文题:《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老师在布置作文题的时候,也同时告诉我们怎样称呼、怎样写祝颂词、怎样落款等一些写信的基本常识。后来离家到外地读书,要写家信;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除了继续要给家里写信外,还要给同学、给在工作中认识的朋友,以及曾经的学生写信。在没有电话、没有微信的年代,写信是唯一与亲友沟通的渠道。因此,我常常会一次性地买好些信封、信纸和邮票,并且要准备好用来给信封封口胶水。学校门口有“邮筒”,写好信,贴足邮资,直接投进“邮筒”就可以了,不必去到邮局投递。小区里也给每家住户设有“信箱”,我不时会打开信箱看看有没有来信。可是,随着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数字通信方式。这些方式,几乎瞬间即可到达对方,极大地提高了通信的效率。从此,人际间的沟通渠道,可以打电话,发短信、发私信、发语音,还可以面对面“视频”,不必再靠写信了。于是,在不知不觉间,学校西门口的“邮筒”被撤走了,小区里的“信箱”不见了。我收到最后的一封信是在2015年,是在上海的陈君写的;我收到最后的一张明信片,是2018年来自福建武平的老朋友刘君发来的春节贺卡。嗣后,我就进入了没有书信往来的岁月了。
没有了书信往来,不等于人际间没有了沟通,只不过由传统的贴了邮票的信,换成了或电话、或短信、或视频、或语音…渠道通畅,快捷便利,而且省钱省时。但仔细一琢磨,也不是十全十美,一点没有遗憾。比如,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会在我的微信账号里,收到一些亲友发来的图片,或由别人专门制作的用于祝贺节日的短视频。图片或视频前后,没有标注发给谁的、是由谁发来的任何文字。可以相信,对方发来的图片或视频,不光是发给我的,还可以分别发给他的任何亲友。我收到没有任何标注文字的图片或视频后,我总觉得对方给我少了一件东西,那就是起码的真诚和尊重!
在节日期间,除了收到没有任何文字的图片或视频外,我也会收到有文字但不带图片或视频祝贺节日的短信。与传统的书信格式不同,发来的短信,没有称呼,没有收信的专指对象,没有祝颂词,没有落款。以在春节期间收到的短信为例,大多是这样写的:“春节快到了,xxx在这里祝您节日快乐,阖家幸福!”当我看到这样的短信后,我真的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在敷衍,在走过场。作为礼仪之邦的泱泱大国,在书信往来中,历来讲究“长幼有序”,从称呼到行文,从祝颂词到落款,都要根据收信人的辈分有所区别。用一则没有专指对象、没有任何称呼的短信,给别人发出去,可以被认为是失礼!
在没有了传统书信往来的日子里,与亲友的沟通,没有受到影响,甚至会感到比过去快捷多了,方便多了。但有时候,当看到发来的图片、短视频和千篇一律的短信后,难免会回想起往日收到亲友彬彬有礼、充满友爱的来信。我也许太保守,在年节前夕,从来不用图片、短视频或千篇一律的短信,向亲友祝贺写信,哪怕是几句话,但都有称呼,一人一信。
传统的东西,该继承的还该继承;在人际交往中,还得讲讲“长幼有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