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惚怎么读?

昨天(7月3日),我写了一篇《治学“三境界”》的博文,文中提到了早期清华大学四大名教授之一的陈寅恪。为了怕误读,我特地给“恪”字注音:ke四声。博文播发后,还是收到了质疑。最先收到的是本校的朋友邱君,他给我发来一个“百度APP”:很多人把陈寅恪的名字给读错了,到底是读ke还是读que? 过了一会儿,我的一位在上海工作的侄女小燕在我朋友圈的评论区,也很有感慨地写道:之前看过一部央视纪录片,陈寅恪的“恪”读作“que”。后也有查过,却越查阅糊涂……
既然有质疑,作为博文作者,有义务就“恪”字的读音做些解释。我查字典:“恪”,音ke 四声,谨慎、恭顺的意思。常见的词汇“恪守”,严格遵守的意思。“恪”,不是多音字,只有一个读音,即“恪”。既然是一个读音,为什么会冒出来另一个读音“que”呢?我找了找有关的资料。
先查查陈寅恪自己把“恪”是怎么读的。是读成“ke”还是读成”que”呢?我在网上找到了陈寅恪在1940年致英国牛津大学的英文亲笔信中的署名,即为“Tschen Yin Koh”。这表明他自己是使用kè的读音。那为什么读成“que”呢?可能与他的出生地有关。
陈寅恪,1890年出生于江西省义宁县(今九江市修水县),客家人。我是福建客家人。客家话与北京普通话有区别,在家乡,客家话绝对不会把“恪”念成“ke”,在江西,可能念成“que”。正是客家话对“恪”可能有不同于“ke”的读音,所以在家里,陈寅恪的夫人唐筼(广西灌县人),可能也按客家人的发音把“恪”称之为“que”.。这样,来家的学生和同事,也跟着念que,倒显得亲切,陈寅恪本人也不阻止。这就有了两个称呼:陈寅ke和陈寅que .。
陈寅恪是一位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 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合称为清华四大名教授,对他名字的不同读法称呼,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因此,国家语委在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明确规定,“恪”应统读为ke。至于有人还读成que,则听之任之,不认为错,但正式场合、正规用法,就应该读ke。“搜狗”等汉字输入法,只有输入“ke”,才能显示“恪”。
陈寅恪是一位被称“三百年一遇”的大学问家。他读了好多书,脑子里也记住了好多史料。据介绍,四十年代,右眼失明,用仅存的左眼,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论稿》。后来双目失明,凭靠记忆,由助手代劳,仍然撰写了不少论著,在学术界一时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