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用客家话读唐诗

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有不同的写作形式,常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剧小说、寓言、通讯等。
唐诗最讲韵律,要求用同一个韵母,一韵到底,即全诗从头至尾使用同一韵部的字进行押韵。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的光、霜、乡,都是同一个韵母(ang)。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中的高、绦、刀,也是同一个韵母(ao),一韵到底。但有些唐诗,现代人读起来,似乎不是一韵到底,读起来挺别扭。日前,我在上海的侄女就给我提到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为什么用客家话读唐诗会那样押韵?这是因为客家话包含有大量的唐音元素。客家话里的唐音元素是哪里来的?这就得讲讲客家的历史。
史学家说,客家这一称谓,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以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就被称为客家人。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及后来的“五胡乱华”,大量中原人士往南方迁徙,集中在安徽、河南、山东一带;唐末黄巢起义,金、元入侵,大批人口,又从安徽、河南、山东等地南迁至江西、福建、广东,以后又往四川、台湾以及东南亚扩展。这些南迁的人,都被编入“客籍”,原住民也称这些外来人口为客家人。客家人讲的话,就叫客家话。客家话是汉族客家民系使用的一种方言,主要流传于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台湾海南、四川等地区,是台湾省的官方语言之一,也是苏里南共和国的法定语言之一,有人进行粗略统计,全世界约有9610万人使用客语。客家有传统:宁卖祖宗田,勿忘祖宗言。因此客家话是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在很多地方,如果你有客家血脉而不会说客家话,也只会被认为是客家后裔而非客家人。客家话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吸收了不少其他民系的语言。但是仍然保存着许多中原古汉语的传统用法。语言学家说,隋唐时期,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中古时期,而客家话保留了较多的中古音成分,所以,我们用客语朗诵隋唐时期的汉语作品(包括宋词),在韵律方面,要比现在的普通话吻合得多。所以不少唐诗、宋词,用普通话读,不押韵,用客家话读,却很押韵。但我们会发现,明知用普通话读不押韵,用客家话读押韵,但在课本里面,只能读普通话。如小学课本选有杜牧的《山行》,其中的“斜”,只用“xie”注音,而不能用“xa或qa”注音。这是教育部明文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