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三境界”

昨天(7月2日),我写了一篇《人生“三好学”》,今天接着谈谈《治学“三境界”》 。
什么是“治学”?“治学”就是做学问,搞研究。什么是“境界”?辞书上说,就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百度”说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水平”。我从小到大,直到读大学,平心而论,不知道什么是治学,什么是“治学三境界”,只知道埋头苦学。这与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有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在小学读的语文课本和课外读物,都有介绍古人刻苦读书的事例以及劝学的文学作品。比如:汉朝孙敬的“头悬梁”,战国苏秦的“锥刺股”;汉朝人匡衡的“凿壁偷光”,晋朝人车胤的“囊萤夜读”;汉乐府《长歌行》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警句,唐朝人颜真卿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只是到了上大学的时候,才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知道 “治学三境界”。
我大学毕业后,在治学过程中,也多少感受过王国维讲的那三种境界。例如,在教材编写和课题研究中,在开始时,有过彷徨、困惑,无所适从。但只要坚定信念,树立信心,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终究能找到头绪,会迎来柳暗花明的时刻。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我曾经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最终也收获了成功后的喜悦。
有学者说,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不仅仅适用于治学。按王国维的说法,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其中讲的“成大事业”,应该不只是“治学”。所以,有一些人把王国维讲的这句话,被引入到人生、婚姻、艺术、事业等等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见“三境界”的说法深入人心。
我在网上看到过谈婚姻上的三境界:第一境界,年轻时的如胶似漆;第二境界,中年时的同甘共苦;第三境界,老年时的不离不弃。在婚姻上能做到这三境界的人,肯定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