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学“三境界”

(2024-07-03 05:49:54)


 

昨天(72日),我写了一篇《人生“三好学”》,今天接着谈谈《治学“三境界”》 。

什么是“治学”?“治学”就是做学问,搞研究。什么是“境界”?辞书上说,就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百度”说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水平”。我从小到大,直到读大学,平心而论,不知道什么是治学,什么是“治学三境界”,只知道埋头苦学。这与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有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在小学读的语文课本和课外读物,都有介绍古人刻苦读书的事例以及劝学的文学作品。比如:汉朝孙敬的“头悬梁”,战国苏秦的“锥刺股”;汉朝人匡衡的“凿壁偷光”,晋朝人车胤的“囊萤夜读”;汉乐府《长歌行》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警句,唐朝人颜真卿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只是到了上大学的时候,才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知道 “治学三境界”。

  王国维是清末民初的大学者,与梁启超、陈寅恪(音ke四声)、赵元任,合称为清华四大名教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北宋晏殊的《蝶恋花》);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北宋柳永的《蝶恋花》);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学界对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的理解,大多认为:第一种境界,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第二种境界,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第三种境界,即最终最高境界。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我大学毕业后,在治学过程中,也多少感受过王国维讲的那三种境界。例如,在教材编写和课题研究中,在开始时,有过彷徨、困惑,无所适从。但只要坚定信念,树立信心,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终究能找到头绪,会迎来柳暗花明的时刻。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我曾经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最终也收获了成功后的喜悦。

有学者说,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不仅仅适用于治学。按王国维的说法,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其中讲的“成大事业”,应该不只是“治学”。所以,有一些人把王国维讲的这句话,被引入到人生、婚姻、艺术、事业等等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见“三境界”的说法深入人心。

我在网上看到过谈婚姻上的三境界:第一境界,年轻时的如胶似漆;第二境界,中年时的同甘共苦;第三境界,老年时的不离不弃。在婚姻上能做到这三境界的人,肯定幸福一生。

治学“三境界”

治学“三境界”


治学“三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