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好学”

我从小到大、到老,几乎每天都在学习,通过学习,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退休后,我常常会把“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等话语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在学习道路上不懈怠,不停步。放眼世界,据我所知,不同地区、不同国土的人民,也十分重视学习,也有类似我们国家“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被称之为“终身学习”。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罗马隆重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让终身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有材料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把终身学习看作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足见终身学习,成了每个人不可或缺的重大事件。
我们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谈论学习的文章、诗词、寓言和警句。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汉景帝的儿子、西汉大学者刘向在《说苑》中写下的《师旷论学》的一段话,涉及到了人老了该不该学习的问题。刘向写道:“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的第29位国君)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这段话的意思是: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拿蜡烛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文中师旷对晋平公说的“少而好学”、“壮而好学”、“老而好学”,被后人称之为“人生三好学”。
刘向通过《师旷论学》这段对话告诉我们,学习在什么时候都是不会晚的,只要有着一颗热爱学习的心,年龄并不能阻挡住我们想要学习、想要前进的步伐。这就像平常所说的:有志不在年高!《师旷论学》强调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活到老,学到老,与年龄无关,只要想要学习,随时都可以开始。
在我的亲友中间,有不少也到了晋平公的年龄(70)了,或多或少会产生还学习不学习、该学些什么的问题。根据许多智者的高见,人老了,只要身体健康状况允许,还是要继续学习。学些什么?根据我的体会,可以学些自己喜欢的,又比较实用的知识。考虑到已经年过古稀,可以学些医学保健知识。这样,有些小病,不一定就去医院,自己去药房买点药就治了;可以每天看看当地出版的报纸,在了解国家大事的同时,也能了解当地的新闻,让自己保持一个清醒头脑;还可以读点历史,世界的、中国的,乃至本省、本县、本村的历史;还可以读点文学作品,比如,读一篇散文、读一首诗词,也不妨阅读一篇短篇的或中篇的小说……总之,不要满足于看手机里的一些碎片知识。阅读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还可以激活脑细胞,预防老年脑痴呆,有助于健康长寿,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