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曾经的长安“市长”

韩愈是公认的唐代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在世时,文章写得好,诗也写得好,受到与他同时代的白居易、柳宗元、元稹、刘禹锡等名家的推崇;他善于发现人才,给予引荐、提携、帮助,受到众多后学的爱戴。韩愈不但是唐代诗坛的“伯乐”,而且与柳宗元、苏轼、欧阳修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在他写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苏轼所谓的“八代”,包括东汉在内的八个朝代,即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苏轼认为,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一改东汉以来八个朝代的衰败文风,文学得以振兴;宣扬儒道,使天下人从沉沦中得到拯救。所以从宋朝以后,把韩愈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领军人物,称韩愈为“文章巨公”、“百代文宗”(“百代”,是指久远的年代;“文宗”,文人的楷模。“百代文宗”,可以解释为历代文坛的宗师。
韩愈除了有着上述的头衔以外,他还担任过许多官职,包括曾经担任过京兆尹(相当于今天的西安市市长)和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部长)
我从一则 “推敲”的故事,知道韩愈曾经担任过京兆尹(相当于京城长安市的市长)。故事写道:有一天,诗人贾岛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一边吟诵,一边不停地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当时韩愈正担任着京兆尹这个官职,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手势。于是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分散,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了诗坛好友。当韩愈被贬出任潮州刺史时,贾岛专门写了一首《寄韩潮州愈》,表示了对韩愈的同情和慰问。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法门寺迎接佛骨到宫中供奉,一时间,长安城掀起一股信佛狂潮。时任刑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副部长)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表”是一种向君王陈情言事的文体)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看完奏表后大怒,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才保住一命,被贬潮州。大雪天,当韩愈来到“蓝关”时,只见满地雪白,生死难料,可能葬身于秦岭山下,便给他侄孙韩湘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交代后事。诗中写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诗写得很悲情。当我在西安重温这首诗,特别读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真为韩愈的漫漫旅途,有着说不出的难过。
元和十五年,韩愈结束八个月的“放逐”,回到京城,担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部长,从三品)。在此之前,在唐德宗时期,韩愈担任过“国子监四门博士”(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授)。他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撰写了《师说》一文,全面论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教师,奖励教师。
韩愈在京城写过一首很多人都喜欢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水部”,是“水部员外侍郎”官职的简称;“张十八”的“张”,即张籍,“十八”是张籍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员外”指张籍担任的“水部员外侍郎”。据介绍,这首诗写于823年的早春时节,是韩愈相约张籍外出游春而作。其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直受到赞誉。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韩愈因病逝世,终年57岁,被朝廷追赠为“礼部尚书” 。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从一品,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文化、教育部部长.;韩愈还获得了“文”的谥号。所谓谥号,就是一种对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社会地位较高人物去世后,朝廷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予的评价称号。韩愈的谥号为“文”,这在古代文人中是很了不起的。从汉到宋,也只有五人得到过“文”的谥号,他们是唐朝的韩愈、白居易,宋朝的杨亿、王安石和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