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消暑?唯有……

康
5
。
从6月10日开始,西安地区出现了持续高温天气,最高时达到(甚至超过)40°C;6月11日,西安《华商报》记者在小寨商业区,竟测出地面温度高达51°C。东汉末年的曹操曾经写过一首《短歌行》,诗中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句子。西安人面对炎热天气,不妨仿照《短歌行》句式,也来问问自己:“何以消暑?唯有……”我估计,答案会很多。
根据我的居住条件(比较宽敞)和身体情况(年龄偏大),我一般不会开空调,只启动低功率的电扇就行,有时也会用用扇子。我崇信“心静自然凉”这句谚语,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笃信“心静”能消暑。我读过他写的一首《消暑诗》。白居易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诗人独坐院中,平心静气,凉意顿生,迎着临窗的习习清风而怡然自得。他在《夏日与闲禅师林下避暑》里也说:“洛景城西尘土红,伴僧闲坐竹泉东。”让身心清静空灵,确实是不错的消暑良方!
白居易用“独坐院中,平心静气”消暑,在没有空调和电扇的时代,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我在李白的诗里,却看到另一种消暑绝招。李白在《夏日山中》里写道:“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意思是说: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一丝不挂地在山林中消暑。这应该是李白的个性使然,坦荡惬意!
从李白“懒摇白羽扇”的诗句中可以了解到,唐代人也喜欢用扇子消暑。据学者考证,扇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最早出现在商时期,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扇”字里有个“羽”字,也就是因为扇子的制作材料用的是羽毛。据史书记载,早期的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为帝王外出巡视时用以遮阳、挡风、避沙。西汉以后,扇子才开始用来取凉。三国时,诸葛亮喜欢手执鹅毛扇,羽扇纶巾,很儒雅。扇子轻轻一摇,就有了计谋。自打诸葛亮喜欢用扇子以来,许多谋士、幕僚也就喜欢用扇子了,扇子一时成为儒雅智慧的象征。清朝时,纪晓岚就经常摇着扇子吟诗做对子,好像扇子一摇就生出了妙语佳句。在当下,说书的、说相声的、参加棋类项目竞赛的,也常常拿着扇子,各自有各自的用意。
手摇扇子,不但能纳凉,而且还有祛病健身的功效。
在南方(包括我的福建老家)喜欢用蒲扇。蒲扇是由蒲葵的叶、柄制成的,质轻,价廉,是中国南方应用最为普及的扇子。这种扇子用途很多,除了扇风外,出门时还能用来遮太阳,纳凉时可用来驱赶蚊子。蒲扇经久耐用,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买的一把蒲扇,至今仍然为我所用。
近日,西安地区在持续高温的情况下何以解暑?我的答案是:“唯有心静”,再辅以电扇、或空调、或扇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