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龙年“清明祭”

昨天(4月4日,阴历二月二十六日)是龙年清明节,我福建老家的侄儿侄女,以及侄孙辈、侄重孙辈,依照惯例,携带祭品,为已故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上香祭奠。他们当中,有从厦门、从龙岩、在从武平县城专门驱车赶回来的。 “善良美德子孙继,忠孝家风后裔承”。他们从外地赶回来,慎终追远,感恩先人,既是美德,也是客家人世代传承的家风。我从他们给我发来的视频看到,客居外地有条件回来的侄儿、侄女、侄孙、侄孙女,以及侄重外孙女,都回来了,我为之高兴!
在我们客家,清明祭祖,不叫清明祭祖,而叫清明扫墓。称之为扫墓,有打扫墓地的意思。南方雨水多,墓地周围容易生长杂草,甚至小树苗。春秋两祭时,祭奠前,都必须把墓地及墓地周围的杂草清除干净;把坟丘上的落叶土灰清扫掉,把墓碑上的灰尘搽拭掉,然后才开始按程式祭奠。我曾于2003年、2010年、2017年回乡,分别参加过2次春祭和1次秋祭。不管春祭还是秋祭,除了携带祭品外,还得带上镰刀、砍刀、锄头、竹扫把、抹布等。经过打扫过后的墓地,焕然一新。把墓地清扫干净后,才开始祭奠活动。客家人把“上坟”叫“扫墓”,名实相副,极具深意。
客家人祭祖,要有“三牲”做祭品。在古代,“三牲”有“大三牲”和“小三牲”之分。“大三牲”指牛头、羊头、猪头;“小三牲”指鸡头、鸭头、兔头。客家人的“三牲”,则是鸡、猪、鱼。鸡为“三牲”之首;宰鸡(必须是公鸡)要在坟上宰,把鸡血洒在一张一张“草纸”上,然后分别放在坟丘四周。
客家人扫墓的祭品,除了“三牲”以外,要有三杯酒、三杯茶,还要有鲜花、水果;要点燃红蜡烛、要敬香、要烧纸、要放炮。如今生活好了,经济富裕了,给已故亲人烧的纸,五花八门,品种很多。不但有不同面值的冥币,还有商家专门销售的“衣服”、“楼房”、“汽车”、“冥府早晨用品套餐”,以及各种“饮料”、“香烟”、“茶叶”。祭祖烧纸,有的地方从移风易俗以及环境保护考虑,曾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结果引起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把“封建迷信”与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相混淆。
祭奠最后一个程序,就是放炮。放炮的本意,传说是用于驱赶妖魔鬼怪,免得它们抢夺给亲人“送(烧)”去的钱币、食物、用品;祭奠放炮也出于保护扫墓人的自身安全,吓跑可能跟随左右的妖魔鬼怪。但从“环保”、“防火警”角度考虑,扫墓时放炮,会让环境污染,还会有火警风险。正是这个原因,各地政府一再明令不烧纸、不放炮。但在远离城市的边远山区,要改变这种习俗,看来还得有一段时间过渡,最终才会像城市一样,移风易俗,文明祭祖。
年年有清明,年年要扫墓,慎终追远,寄托哀思;并且也让我们知道从哪里来,不忘亲人,感恩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