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4日)是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是上坟、扫墓的日子。上坟、扫墓有区别吗?在当下,没有区别,但在古代,是有所不同。这些看似常识性问题,仔细揣摩,倒还值得说说。
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祭祀,包括祭天、祭地、祭祖先。《左传》就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打仗。史书记载,历代帝王,都要在每年岁首,率领文武百官到天坛祭天,到地坛祭地,到宗庙祭祖。商汤起兵反抗夏桀时,就以“不祭祀”为名,兴师问罪,征讨夏桀。
隋唐以前,民间春祭,或在“清明”,或在“清明”前一天的“寒食节”,没有统一时间,直到唐朝,才逐渐形成“清明”祭祖的习俗。为什么要选在“清明”祭祖呢?一些研究者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与“清明”时节的气候有很大关系。作为节气的“清明”,是在春分之后。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选择“清明”时节祭祖,就是因为气候变暖,便于出行;雨水增多,担心坟墓塌陷,需要及时培土加固;再加上受到从晋文公时期开始的“寒食节”的影响,就约定俗成地把春天祭祀祖先时间,固定在春雨纷纷的“清明”。“清明”,本是表示节气的,后来演变而为“清明节”,变成了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中的一个节日。
为什么会“担心坟墓塌陷”?这就不能不说说古代的“坟”与“墓”。
·
在古代,平民百姓祭祀祖先,不在宗庙,而在墓地。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在封建等级制社会,皇帝死了叫崩;诸侯死了叫薨(音hong
一声);士大夫死了叫卒;庶民死了就叫死。人死了要入土,要建墓,皇帝的墓叫陵;诸侯的墓叫冢;圣人的墓叫林(如山东曲阜有孔林);平民百姓的叫坟,或叫墓;不堆土堆的叫墓,高出地面有土堆的叫坟。古诗中有“登大坟以望远兮”,讲的就是高出地面的坟。在风和雨的侵蚀下,往往会导致坟或墓塌陷。因此就有必要防患于未然,在每年春雨连绵的清明时节,给坟或墓培土加固。《清通礼》写道:“拜扫圹茔(音kuang
四声ying二声,即墓穴
),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音shan一声,铲除)剪草木之器,周胝(音zhi一声绕墓地一周)封树(补种树木),剪除荆草,故称扫墓”。从字面上讲,“扫墓”就是清扫墓地。按《清通礼》的说法,应包括带上祭奠用品,祭拜逝去的亲人;带上除草工具,铲除杂草,添加新土,并插几支嫩绿树枝。所以,“扫墓”不仅仅祭奠,而且还要清洁和加固墓地,强调的是对墓地的维护和整理。“上坟”与“扫墓”有所不同,因为“坟”有“土堆”,清扫任务相对少,主要清洁坟头、附上新土、摆放祭品、烧纸钱等,强调的是对祖先的实地祭拜和尊重。如今,在结构上,“坟”与“墓”不再分得那么清楚了,“上坟”、“扫墓”都要清洁和维护墓地,都要摆放祭奠用品。所以,说“上坟”或说“扫墓”,在当下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我远在西安,没法每年都回老家祭祖。于是,我会在春祭或秋祭前夕,委托在老家的小侄女,在上坟时,代我做两件事:一是代我在墓地拔草,二是代我在墓碑前敬香,慎终追远,寄托哀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