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外孙第一次放烟花说起

前天(2月12日),外孙女给我发来了重外孙小可乐在夜晚燃放烟花的照片(见附图1.2.3)。透过照片,我看到他的神情,很高兴,好激动。这也难怪。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他第一次燃放烟花。他2019年出生,今年5岁了。前一二年,他没有放过烟花,不仅仅是因为年龄小,还因为有不准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在。今年,政府部门对烟花爆竹的管理政策由“禁放”更改为有条件的“限放”。由“禁”改“限”,我的重外孙小可乐才有可能手拿“仙女棒”,于除夕夜和初二夜,在小区花园燃放烟花。
我小时候在福建老家看过烟花,也放过烟花;但那时放的烟花,品种很少,也
没有五颜六色,没法与现在所能看到的烟花相提并论。什么叫烟花?我说不清。有人定义为是一种以火药为原料,通过燃烧或爆炸产生声、光、色等效果的娱乐用品。烟花爆竹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通常在节日或庆祝活动中燃放,用以表达喜悦、庆祝和祈福的心情。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不仅仅是一种观赏性的“火工品”,还常常被用作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就如王安石在《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燃放烟花爆竹,还能够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给人带来欢愉和吉利。全国各地,在春节期间,都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为节日增光添彩。今年2月11日(大年初二)晚8点,香港在维港上空,恢复了自2020停办后的烟花汇演,给香港市民及外地游客带来了极大欢乐。在咱们国家,上至国家庆典,下至民间婚丧喜庆,从婴儿呱呱坠地到老人撒手西去,都离不开烟花爆竹的参与。烟花爆竹集中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发挥了自己独特的功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之一。
我国有烟花爆竹,是在火药发明以后的年代。史书上说,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一种药剂,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炼丹术,后在隋朝被真正发明,并在唐朝被用于军事。有了火药,发明烟花爆竹才成为可能。根据唐朝有关史料记载:爆竹是由一位名叫李畋的猎人,为给唐太宗驱逐山邪发明的。他把火药装入竹筒,然后引爆。这一爆,皇上身体康复了,李畋也被封为爆竹祖师。烟花,也起源于唐朝时期。据传,宫女李畹在一次偶然机会中,将火药与纸张混合在一起,制成了一种可以燃烧并发出声响的物品。这便是烟花的雏形。在唐朝之后,烟花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并成为了庆祝节日的重要物品。宋代时期,烟花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种类的烟花,如“火龙”、“地老鼠”等。明清时期,烟花的制作和燃放技术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宫廷和民间欢庆节日的必备物品。作为一种节日庆祝方式,放烟花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首先,烟花的绚丽多彩和震撼人心的声响,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喜庆的氛围,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热烈和喜庆。其次,烟花的绽放象征着美好、繁荣和希望,寓意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祝愿。此外,放烟花也是一种传统习俗的延续,代表着一种文化的发展。绽放烟花,成了人们共同庆祝的标志,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团结和凝聚力。
我国的烟花爆竹经历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种类很多。据介绍,现有的烟花爆竹可分为14大类,分别为喷花类、旋转类、升空类、旋转升空类、吐珠类、线香类、烟雾类、造型玩具类、摩擦类、小礼花类、礼花弹类、架子烟花、爆竹类、组合烟花(由多个单筒组合而成的烟花产品)。这14个大类,按国家标准又划分为四个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A、B、C、D四级。
烟花之所以色彩绚丽,鲜艳夺目,据介绍是因为制作烟花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发光剂和发色剂,能够使烟花放出五彩缤纷的颜色。不同种类的金属化合物,在燃烧时,会发放出不同颜色的光芒。氯化钠和硫酸钠都属于钠的化合物,他们在燃烧时便会发出金黄色火焰。同理,硝酸钙和碳酸钙在燃烧时会发出砖红色火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