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不仅仅是一位财神

把关羽看作是商人的保护神,进而奉为西路财神,顺理成章。但关羽远远不只是一位西路财神,而是一位被儒、道、佛三教分别供奉的神祇(音qi第二声)。在儒、释、道三教中,佛教率先将关羽请上神坛。把关羽请上神坛的是隋朝时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顗(音yi第四声)。智顗以其佛学家的敏感,充分认识到关羽“显灵”传说对于佛教本土化的意义。智顗出生于荆州,他把荆州人民十分崇敬的关老爷请进佛门,让关羽成为佛门护法,封关公为守护佛法的“伽蓝菩萨”,塑像供奉。从此,关公就成了中国本土佛教的神明。关公在佛教内被称为“伽蓝菩萨”。“伽蓝”是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原指僧团修行同住的园林,即寺庙。后来衍生为佛教寺院的守护神。智顗这一招,为佛教的本土化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到了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正式敕封关羽为伽蓝神。西安一些寺庙,一进门就能看到一间“珈蓝殿”,里有手持大刀的关羽塑像,站姿,单独供奉;道观里的关羽塑像是坐姿,与周仓将军、关平公子共同被供奉。
继佛教之后,道教也将关羽请上神坛。北宋徽宗崇宁二年,加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明神宗朱翊(音yi第四声)钧又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从而将关羽由“真君”提升到“帝君”。清顺治九年(1652年),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进一步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又将关羽由“帝君”提升到“大帝”。为此,道教正一派建在北方最为宏大的道观——北京东岳庙设立了伏魔大帝殿
儒、释、道三教中,儒家最后一个将关羽奉为武圣,并引领世人对其虔诚信仰、真诚崇拜。关羽以其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一生,诠释了儒家的“忠义”道德精神。关羽一生,践行忠、义、仁、勇,以其大义参天、神威远震的道德精神,丰富了儒家的形象。特别是宋明理学兴起以后,其所宣扬的正统思想,在关羽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再加上元末明初《三国演义》的问世,罗贯中又以艺术手段,将关羽进行了儒化塑造。关羽得到儒家的青睐,并迅速成为儒家的偶像——武圣,与“文圣”孔子,并列侍奉。
关公的信仰也辐射到大陆以外,在东南亚地区,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国家,甚至美国、英国的华人区域,关公的信仰也都相当盛行。关羽崇拜之所以经久不衰,其信仰核心和精神实质可概括为“护国佑民”。
当下,在国内, 随着时代变迁与文化演变,人们对于关公神力的了解越来越少。关公诸多法力中,只有作为财神的形象被保留下来。很多人都知道关羽是财神,但不一定知道关羽曾经被儒家奉为“武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