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集”和“圩”(下)

有人说:忘不掉的集市,记得住的乡愁。我信!集市是一个大社会,有形有色,有接地气的生活气息,有久久不能忘怀的乡愁和千丝万缕的留恋。我有一位生在中堡、工作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石姓同庚、同学,昨天在看完我写的博文《谈谈“圩”和“集”》之后,因为在“博文”中提到了“中堡圩”,勾引起了他对童年的回忆。他特地通过微信专门跟我说:“我小时候,经常跟大人赴圩。热闹场面,至今记忆犹新。”七八十年过去了,他还“记忆犹新”,没有忘掉集市,没有丢掉乡愁!
腊月,是每个集市一年中最热闹的时间段,尤其临近过年的几个集,方圆几十里的村民,都会来集市办年货。赶集(赴圩),就相当于一个交流平台,说不定就能遇上周围村子的同学、朋友、旧识好友或者亲戚。我有一位在中堡镇经营生活用品的的侄女,通过微信跟我说:2月5日(腊月二十六)是中堡圩兔年最后一个集,从外地打工回来的、从外地上学回来的、当地放寒假的老师学生,叠加一起,赴圩的人特别多,我店里来的顾客也特别多,我大哥、侄子都来帮我看店……
有学者说,在咱们国家,乡村集市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社会经济发展、多元主体参与、精神文化生活补充、城乡交流桥梁的重要文化载体。不管北方的“集”,或者是南方的“圩”,都扮演着承载历史,承载记忆,承载岁月的角色。
在我国,集市无处不在。据我所知,全国各地的乡镇,都有“集”或“圩”,而且都有固定的周期。有人调侃说:“可以记不住身边的一些事,但绝对记得赶集的日子”。我老家武平县有16个乡镇,就有16个“圩”。其中14个“圩”的周期分别在“一、六”(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以下同)、“二、七”、“三、八”、“四、九”、“五、十”;有2个镇的“圩”,分别是“二、五、八”和“三、六、九”。我老家毗邻的上杭县,有25个乡镇,就有25个“圩”。在陕西,如西安下辖的长安区、鄠邑区、周至县、蓝田县,各乡镇或各街道,都有集市,只是周期不同而已。
中国的集市,开始于商周时期,距今已有3600多年历史了。历史证明,这种由小农经济社会形成的交易方式,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既特殊又亲密的桥梁。试想一下,如果没了这种隔三差五的赶集,那么,人与人之间会失去多少交流的机会?会丧失多少人际关系?有人风趣地说:在网上购物很方便,物流也很快捷,那只是你动动手指的事;而在集市上,当你需要购买一件物品,你可以慢慢去了解它,可以货比三家,可以讨价还价。这是一种有意思的浓浓的乡土韵味、朴素的风土人情!我们要珍惜它、传承它、发展它。有学者认为,赶集(赴圩)文化一旦被减弱、被失传,那将是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毁灭!(全文完)(文末9张图片,都摄自我老家的中堡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