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集”和“圩”(上)

近日,我在网上看到沈阳乃至东北地区都称得上规模大、品种全、人数多、历史久、还上过央视的蒲河大集的概貌。按央视记者的说法,去了蒲河大集才算过年!蒲河大集营造出来的浓厚年味,多家中央、省、市主要新闻媒体都前往采访报道,甚至还对大集盛况进行了现场直播。我则从图片看到了那里的热闹场面,确实令人惊异,也让我想起了我福建老家武平中堡镇的“圩”。
我老家中堡镇所谓的“圩”,就是北方人称做的“集”。经济学家认为,“圩”和“集”,都是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社会形成的传统交易方式,是过去经济不够发达的年代,那些家里有剩余物品的人,每隔两三日,到一个约好地方,相互交易,互通有无。有人考证,最早的集市,起源于商周时期。《易. 系辞》中,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南北朝时期称为“草市”,唐宋以后才叫“集市”,简称“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出于什么原因,南方人不叫“集”,而叫做“圩”。有学者认为,北方人叫“集”,关注的重点在于人与物的“约时群集”;南方人称作“圩”,关注的重点则是人的聚散,“以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之意。”
“圩”字,有人把它与“墟”子等同,认为“圩”与“墟”是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关系。其实,“圩”与“墟”是两个独体字,各有各的意思 。南方人习惯用“圩”,不用“墟”;北方人习惯用“集”,但可以用“墟”指代“集”。“圩”和“墟”除了都可表示集市外,“圩”的另一含义是指防涝护堤的堤岸;“墟”字则指村落(如废墟)。
“集”和“圩”性质相同,但前面的动词不相同。北方人叫“赶集”,广东、广西、海南一带叫“趁圩”,我们福建客家人叫“赴圩”,江浙一带叫“赶圩”。我查过相关辞书,“赶”、“趁”、“赴”三字的本义,都有急速、快走的意思在。这就暗指人们去“集市”、去“圩场”要快速,不能慢悠悠。因为“集”和“圩”不同于一般固定的店铺,营业时间长;“集”和“圩”的营业时间都比较短,而且不是天天营业。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赴圩”、“趁圩”、“赶圩”、“赶集”人的住地,离“集”或“圩”都比较远,少则几里路,多则一二十里路。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只能迈开双腿,匆匆而去、匆匆而回。“赶、趁、赴”三个字,写法不同,读音不同,而表达的意思却相同,都表示要快速。这也看到了中国汉字的魅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