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说说“立春”那些事

2024年第一个节气“立春”,过去1天了,还想来一个“马后炮”,说说有关“立春”的那些事。
若按阴历计算,今年兔年正月十四日(公元2023年2月4日)是“立春”;今年兔年腊月二十五日(公元2024年2月4日),又是“立春”。按民间说法是“两春夹一冬”,是“双春年”。一年一个“立春”,叫“单春年”;一年两次“立春”,叫“双春年”;一年没有一次“立春”,叫“寡春年”(民间演绎为“寡妇年”)。阴历龙年没有“立春”,本来叫“寡春年”,却被叫做“寡妇年”,被吓得一些人不敢在2024年结婚。
一年有24个节气,“立春”是第一个节气,因而历来极受重视。据文献记载,在西周时期,在“立春”这一天,周天子亲率公卿、诸侯、士大夫,在京城东郊举行迎春大典,然后赏赐群臣,并施惠于民。在唐宋时期,“立春”这一天,宰相以下群臣,要入朝向皇上致贺。在民间,不同地区,分别有鞭春、抢春、咬春、躲春、戴春、说春等习俗。其中的鞭春、抢春、咬春,大家都比较熟悉,不多介绍。所谓“躲春”,即在“立春”时辰到来之前(今年“立春”是16时27分),躲进没有光线的小屋里,关好门窗,祈求全年平安无事;“立春”时辰过后,就走房间。所谓“戴春”,就是在“立春”前,缝制一只小公鸡,“立春”那一天,佩戴在小孩的衣服上方,叫“戴春鸡”,简称“戴春”,祈求上苍保佑小孩健康成长。至于“说春” 是“立春”时节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侗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一种古老的仪式,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这些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介绍,负责“说春”的人叫“春官”。“春官”负责传播历法知识,引导民众适时耕作。中国从夏朝开始有了天文历法叫夏历,唐朝文宗皇帝李昂曾下令,历书必须由皇帝本人钦定,只许官印,不准私印,从此历书就叫"皇历"。皇历也就是春历,过去对农民的耕种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上古时期农夫因不知准确的农时节令,耕田种地十分盲目,不是早便是晚,常常有种无收。“三皇”、“五帝”十分着急,便常骑一头耕牛四处游说,向种田的人宣传气象和种田技术,年年如此,便形成后来的“说春”习俗。新中国成立后,仍不减往日辉煌,还出现了大量的新编唱词。随着老一代春官离世,年轻人不愿“接棒”,“说春”习俗,便难找踪影了。
我抄录了一首南宋诗人王鎡写的《立春》(七绝),从中多少能了解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立春”时的习俗,诗曰:“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意思是说:泥牛被鞭打得粉碎,街上到处是灰尘。春盘里的生菜,鲜嫩翠绿,春机盎然。从此,积雪消融,梅花谢了,柳树长出了新枝。从王鎡《立春》诗里看到,南宋都城临安“立春”那天,有鞭牛习俗,还有吃“春盘”习俗。吃“春盘”,开始于晋代,那时的“春盘”叫“五辛盘”,吃五种辛辣的食品,包括葱、蒜 、姜、椒、云苔;宋以后,多用五种蔬菜代替。
在咱们国家,“立春”,并不意味着春天的到来。气象学界把5天平均温度达到10°C,才算是春天。我国幅员辽阔,纬度跨度大,进入春天的时间也相距很大。西安地区,一般在3月上旬(惊蛰前后)进入春天(2023年是2月28日);我国东北一些地区,要到4月下旬(“谷雨”时节),才能迎来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