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客家船灯

快过龙年春节了,武平各乡各村船灯,又将走家串户去拜年,去演出了。日前,我收到了在福建武平老家的侄女红红发来她们排练的照片(见附图)。照片显示:由中堡镇朱坊村组织的船灯演出队,将由我侄女“女扮男装”饰演“艄公”。
武平,是闽西客家船灯的发祥地,相传草创于明清朝时期的“旱地船灯”。清康熙以后,衍变为水上船灯,即现在流行的船灯。这种船灯,用竹木做骨架,长约3.5米,腹宽约1米,舱内高约1.6米,外表涂以色彩,配以花束、彩带、彩灯。船无底,底部周围饰以约0.6米宽的布条,称“水布”,用以遮挡船舱内操船者的脚。全船由三人参与表演:一人居中,藏在船舱里,肩扛船体,根据剧情发展需要,合着伴奏音乐节拍,或进或退,或快或慢,或摇或晃,舱内舱外,配合默契,自始至终给人以“船在水中行,人在船中舞”的韵味;另外两人,分别担任艄公和艄婆:艄公在船头,艄婆在船尾。解放前,艄婆都由十来岁长得眉清目秀的男青年担任。艄公和艄婆,可以扮成父女关系,或情侣关系,或夫妻关系。表演时,艄公、艄婆,手持船桨,边划、边唱、边说、边舞;舞蹈动作,包括有出水、入水、划船、旋船、会船、拉船、跳船等,模拟船在水中行进、急水转弯、抢滩搁浅等动作。扮演成情侣或夫妻关系的艄公、艄婆,说唱内容,大多是男欢女爱的故事。我小时候在老家看到的,都是由男孩扮演艄婆的表演。建国后,艄婆不再由男性青年担任,而是由颜值不错的中青年妇女担纲。但也有例外。2016年春节,武平中堡镇船灯队的艄婆,就是由一位年过六旬的奶奶级人士出任。她,就是我的黄姓堂弟媳妇.。她虽年过六旬,但仍然身段柔软、嗓音清脆,演得有板有眼,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好评!2018年春节前,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一班人马,来到武平拍摄当地民间传统文艺节目,包括船灯、龙灯、狮灯、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等。我的曾姓弟媳妇被选入船灯队,女扮男装,出演艄公。她给我发来了演出照片,让我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如今 ,武平中堡镇朱坊村船灯的艄公,将由我的侄女“女扮男装”,饰演艄公。我的侄女,也是一位奶奶级的人士,但心态好,化妆后,像一位帅小伙,准能有绝妙表演。
每支船灯队,都有一支阵容不小的伴奏乐队,演奏“十番音乐”。闽西客家的十番音乐,又称“十班”“客家十欢”“打十班”。称它为“十番音乐”,是因为演奏乐器,包括了二胡、吊规、椰胡、板胡、月琴、三弦、扬琴、琵琶、竹笛、唢呐等管弦乐器及板、堂鼓、堂锣、小钹、碰铃等打击乐器共十余件,所以被称为“十番音乐” 。“十”是泛指,并非一定是十人演奏十件乐器。为打船灯吹奏的十番音乐的曲目,包括有《拜年歌》、《渔家乐》、《八板头》、《一枝花》、《十月怀胎》、《十劝老人心爱宽》、《捉螃蟹》、《瓜子仁》等;每首乐曲,都配有歌词 。我的侄女给我发来了几首乐曲的歌词。例如《拜年歌》:“正月船灯来拜年,送福送喜送财源。恭喜大家新年好,福禄寿喜太平年……”一共10段;再如《渔家乐》:“渔家事,春景好,桃红柳绿傍小桥,花艳水中流……”
武平客家船灯,是武平客家人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据我所知,全县16个乡镇,1个街道,几乎都有船灯队;其中,武东镇20个行政村、中堡镇21个行政村,几乎村村有船灯。船灯多了,就有比较,就有竞争,表演技艺,不断翻新。据说县上不时举行汇演,进行评比。武平有一句广为流传的旅游广告词:“来武平,我‘氧’你”(我平有“天然氧吧”的美誉);下来,说不定会再来一个广告词:“来武平,看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