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年人不妨“小酌怡情”

(2024-01-09 06:03:41)


    在中国,酒的历史非常久远。《神农本草经》说: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历史学家认为,最迟在夏代,已经有了人工酿造的酒。据李时珍说,元代已经有了蒸馏酒,即现在被人们称作“白酒”的酒。最早的酒,是一种药。繁体字的“医”字,其构成部分,就有一个“酉”字。《说文解字》说,“酉,酒也”。可见,在先秦时期,“酒”与“医”是紧密相联的。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酒,发展成了一把双刃剑,好坏并存。当我们读到李白的“举杯邀明月”,苏轼的“把酒问青天”的时候;当我们读到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欧阳修“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时候,酒,成了抒发豪情的“甘露”,令人神往,让人快乐,因而酒也就有了“欢伯”的别称。但不可否认的是,酒,也是一个坏东西:“酒驾”、“醉驾”,让多少无辜生命死于车轮底下!让多少人在醉酒后,打架斗殴、为非作歹而锒铛入狱!有多少人为了证明自己对朋友的忠诚,喝得天旋地转,最终对掉了性命!不难看出,酒,是一把双刃剑,要掌握一个度,不能多喝!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并不反对喝酒,但提出了一个“限”字。世卫组织认为,成年男子一天喝酒的量,不能超过酒精2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或38°白酒75毫升,或高度酒50毫升。古人把喝酒与观花相提并论。古人说:“花看半开,酒喝微醺。”看花的最佳时机是在半开的时候;喝酒的的最高境界是略微有点醉意的时候。这与联合国世卫组织的要求基本吻合。

在全民抗疫中,我在微信朋友圈里读到过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一位“乔主任”对酒的理解。他说:在防控新冠肺炎的非常时期,每天喝二两白酒,可能有防控作用。他的科室感染的近10名医生,或滴酒不沾,或很少喝酒,或以前喝近几年不喝;其他10几位喜欢喝酒的,没有一个感染。这可能与喝酒有关。美国加州大学曾对1700多位90岁以上老人进行观察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喝两杯葡萄酒的老人,死亡风险可减少18%。证明适量喝酒对健康有益。现代医学杂志也常有报道,适量乙醇可以抑制动脉斑块的形成;少量饮酒,可以延缓老年人的衰老症状。综上所述,我们不必“谈酒色变”。为了提升免疫力,为了延年益寿,能喝酒的,不妨适量喝一点,提升自身免疫力,增强体质,何乐而不为?

我从小胃寒,经常腹胀、腹痛。在1982年、1983年先后应邀去陕西汉中师院、福建体育学院讲学期间,我曾在一段时间吃过饭后,喝几口在超市买来的福建米酒,结果奇迹般地治好了我多年的顽疾,随身携带的胃药,一颗也没吃。于是,从1983年起,每天中午饭后,都要喝一两高度白酒(50毫升)。也许每天喝酒的原因,不但食欲好,“吃嘛嘛香”,而且在3年疫情期间,在左邻右舍大多被“阳”的情况下,我平安无事。说明酒真能提升免疫力,防病治病。这些年,在年节期间,我和夫人有时会举杯对饮;在朋友来访时候,也会小酌怡情。我不拒绝喝酒,但从不“开怀畅饮”。我的原则是“适可而止”,或者说“浅尝辄止”。我觉得,“滴酒不沾”,也不一定就好。

据介绍,唐朝诗人白居易(772-846),退休后与刘禹锡(字梦得)同住洛阳,经常在一起喝酒赋诗。“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就是白居易《雪夜小酌赠梦得》中的诗句。通过诗句,好像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与好朋友刘禹锡在雪夜小酌怡情的情景;他俩边喝边谈,谈到高兴时,彼此都开怀大笑,无比惬意!

老年人不妨“小酌怡情”

 

老年人不妨“小酌怡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