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年人要防噎、防呛

(2024-01-06 06:17:44)


 

人老了,除了“防摔”以外,还要“防噎”、“防呛”。“噎”和“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异物阻挡食道,引起吞咽或呼吸困难;后者是指异物阻塞气管,引起呼吸不畅甚至窒息。被噎了,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危险;被呛了,气管堵塞,可出现呼吸急促,引起窒息,带来生命危险。

“民以食为天”,人人都要吃喝。人在吃喝的时候,首先要让吃的、喝的,通过口腔顺利经过食道进入胃里,然后进过消化、吸收,最后把残渣废物排泄体外。对于老年人来说,要让吃的,喝的顺利进入胃里,并非轻而易举,往往会在第一个关口出现事故:或噎在食道;或呛入气管。一旦出现“噎”或“呛”,如果抢救及时,且又抢救得法,或许能转危为安;如果抢救延误,方法又不当,就会缺氧窒息,一命呜呼,比摔倒致死来得更快。从这个意义上说,防噎、防呛比防摔还更重要!为了防摔,老人可以少走动;为了防噎、防呛,老人不可能“因噎废食”,不吃、不喝吧。从这个角度看,被噎、被呛的几率,远远高于被摔倒的几率。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上继出现“谈癌色变”、“谈摔色变”之后,出现了“谈呛色变”的原因所在。

我在网上看到了许多老年人,尤其那些患有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及一些吞咽有困难的老人,因为不小心,不注意细嚼慢咽,在食用馒头片、粽子、面包,面条,或者吃香肠、青团、水饺、米饭、汤圆等食品的时候,被噎致死的报道;也看到了因为喝牛奶、喝肉汤、喝酸奶、喝果汁、喝开水等饮料的时候,被呛致死的报道。根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每年约有700人因喝不同饮料被呛死(堵塞气管,引起窒息);每年约有500人因食用不同食品被噎死。有专家说,老人被噎、被呛致死的,远远多于因交通事故而致死的老年人

医学科普常识告诉我们,人的气管和食管都开口于咽部,大部分时间里,会厌软骨会把食管堵住,只有气管和咽部相通。这就是人的呼吸。当吃喝的时候,会厌软骨又会把气管给堵住,使食物通过食管进入胃里。当吃喝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把气管堵住,食物就会流到气管里去,造成呛咳。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神经功能调节迟钝,吃喝时,来不及堵住气管,很容易让食物误入气管,出现呛咳。因此,医生们经常呼吁老年人进食时,要细嚼慢咽,一小口一小口吃;喝水时,先低头,再下咽(包括吃药,尤其是服用胶囊药物)。低头吞咽,能使口咽解剖结构变窄,使舌骨与喉之间的距离也减小,从而使呼吸道入口变窄。我多年来喝水、吃药,都采用低头下咽,没有出现过呛咳现象。医生还告诉我们,一旦出现食道被“噎”时,千万别拍打背部,或用手指抠咽部,而应该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即通常所谓的“生命的拥抱”急救。这种急救法是由美国医生海姆立克于1975年发明的。这种急救技术,是利用腹部冲击原理进行急救:急救者拦腰抱起患者,向其上腹部施压,迫使其上腹部下陷,膈肌上升,使患者的胸腔压力骤然增加;在压力作用下,能产生450-500毫升气体冲向气管,从而有可能将异物排出,恢复气道畅通。这种急救法,拯救了无数生灵,成了急救被噎患者的首选方法。

人老了,不要任性,还是遵从人的生命规律,真心服老!在生活中,“慢”字当头,慢慢进食、慢慢喝水,切实记住:“防噎”、“防呛”,另加“防摔”,平平安安颐养天年!

老年人要防噎、防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