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及其它

昨天(12月25日)早上,我写了一篇《小议“含饴弄孙”》的博文;现在,根据我朋友建议,谈谈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醍醐灌顶”。
“醍醐灌顶”原是佛教用语,如今,普通人在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它。什么是“醍醐?”据《涅槃经》的介绍,“醍醐”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酥油”。“从牛出乳,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醍醐”,也叫“酥油”。明朝人李时珍在他撰写的《本草纲目》里就说:“做酪时,上一层凝者为酥,酥上如油者为醍醐。”“醍醐”来自牛奶,是牛奶提炼后的精华。
什么是“灌顶?”据介绍,它是一种佛教仪式,源于印度。在印度古代,每逢国王登基,或者要册封太子时,要用来自东南西北四方的海水,浇洒在继位国王及即将被册封太子的头顶,寓意“富有四海。”后来用于佛教。例如密教弟子入门时,师父会向弟子头上洒上宝瓶所盛的水,意为灌输智慧;也有用“醍醐”(即酥油)浇头的,也意为灌输智慧,使其大彻大悟。佛教用“醍醐”浇头,意在灌输智慧;在民间,也有用“醍醐”浇头取凉的现象。唐代诗人顾况,就在《行路难》中写下了“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的诗句。
“顿开茅塞”也是一个成语,出自《孟子. 尽心下》:“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经常不断的意思)用之而成路;为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指学生高子)之心’。”这段话的意思是:孟子对他的的学生高子说,山间小道是经常不断走出来的。如果长期不走,就会被茅草堵塞。现在,茅草不但堵塞了路,而且还堵塞了你的心。高子听了,受益匪浅,立即清除掉堵在心中的“茅草(思想障碍)”,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后人从中概括出了“顿开茅塞”这个成语,寓意清除掉“堵塞”思路的“茅草”,一下子就会让你醒悟开窍,明白事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