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含饴弄孙”

我曾经在网上,或在平面媒体上,或在微信里,看到过一些离退休老人,或者是我的亲友,讲他离开工作岗位后,回到家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或者说 :“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看多了,就会琢磨:什么是“含饴弄孙?”为了彻底搞清它的含义,我查找了一些资料,并且有了一点自己的理解。
“含饴弄孙”是一个成语,出自东汉第二任皇帝汉明帝的皇后对她的儿皇帝说的一段话。说这段话的起因是这样的:汉明帝驾崩后,由年仅19岁的儿子刘炟(音da 第二声)继位。刘炟登基后,尊母亲马皇后为皇太后,经常向皇太后请教国事,皇太后均详细作答。明德马皇后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皇后,被史学家认为是开创了中国“布衣皇后”先例的皇后,与唐太宗的文德长孙皇后、宋英宗的宣仁高皇后齐名。根据《东观汉记. 明德马皇后》的记载,马皇后在她晚年的时候,曾对儿皇帝说:“穰岁之后,唯子之志,吾但当含饴弄孙,不能复知政事。”意思是说:待到谷物丰收之后,国家大事,就由你自己决定了,我回到家里拿着糖(这是我的理解)逗逗孙子,不再过问国家政事了。后人就从这段话里,抽出了“含饴弄孙”,来描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闲适乐趣。
“含饴弄孙”的含义,198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是这样解释的:“饴,糖浆,含着饴糖逗小孩子,形容老年人恬适乐趣。”《辞源》是咱们国家最具权威的语文工具书,它对“含饴弄孙”的解释,被后来出版的字典、词典以及“百度”所采用。我试着用辞书上的解释,联系实际,也含着(水果)糖逗小孩,我感到别扭。作为爷爷辈,带着小孙子,自己含着糖,孩子呢?难道把口里的糖,“口口相传”,送到孙子嘴里?为此,我专门查了查“含”字的用法。“含”是一个多义的动词,可以理解为“把东西放在嘴里”;可以理解为“藏起来”(如“含苞”、“含泪”、“含笑”);也可理解为“忍受”(如“含辛茹苦”)。根据“含”字的用法,我的理解,解释为“藏起来”比较合情合理。我不是有意挑战“权威”,而是根据我多年逗孙子、逗重孙子的经历和经验感悟出来的。在马皇后的东汉时期,还没有奶糖、水果糖,嘴里含着饴糖是没法逗小孩的;在当下,如果口袋里装着几块糖,或者在手里拿着几块糖,这样逗小孩才成为可能。在马皇后生活的东汉年代,还没有奶糖、水果糖,只有用麦芽制作的“饴糖”,而且还是糖浆,很难含着糖浆逗孩子;要用糖浆逗孩子,也只能装在容器里,手里拿着。这样才有可能与孩子同乐。
我喜欢小孩。退休后,我曾经逗过第三代(孙子辈)。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留下几张逗孩子的照片。近几年,有了第四代,就逗重孙子。有了手机,拍下了不少与重孙子同乐的照片。借此机会,我晒出与大重孙小可乐在一起的照片6张,作为我“含饴弄孙”的印记。
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含饴弄孙”,且乐此不疲呢?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如同人们经常探讨的为什么人人都会有 “隔代亲”的道理一样。人老了,为了颐养天年,总得有一个精神寄托;逗孙子是最好不过了。这是因为跟儿女们,可能说不到一块;跟孙子辈,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只要你宠爱她(他),她(他)就喜欢你。所以,爷孙辈之间的关系比父母之间的关系还要好。这就是“隔代亲”!心理学家说,爷孙辈之间的不依不舍,最核心的原因是爷爷离不开孙子,因此才有“含饴弄孙”、才有“隔代亲”,才有“我陪孙子长大,孙子陪我变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