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来谈谈“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被认为是一个贬义词,是专指那些喜欢抠字眼、喜欢在文字上吹毛求疵的人。但也有例外。1995年,由语言学家郝铭鉴任主编、并正式出版发行的《咬文嚼字》(月刊),对“咬文嚼字”的解释,有着一番新意。《咬文嚼字》(月刊)是以“纠正语文差错,传播语文知识,引导语文生活健康发展”为办刊宗旨;是以“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语文该咬之錯;嚼文、嚼词、嚼句,嚼世上耐嚼之文” 为办刊精神。从1995年到现在,出版28年来,《嚼文嚼字》受到各级教师、大中学生、各大媒体编辑、记者的青睐; 10多年前,我也曾经是它的读者和订户。《咬文嚼字》是咱们国家唯一刊登有关语文运用的期刊,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会整理一次《十大语文差错》;从2008年开始,每年都会评选一次《十大流行语》。这两项内容,都受到众多人士的关注。
初来西安时,我对“肉夹馍”的说法,也不认同。后来听学校的“老西安”解释说,肉夹馍”的叫法是古汉语的省略句式,意思是“肉夹于馍中”。这种解释,我认为有一定道理,也就认同了。后来又听到过这样的解释:本来是叫“馍夹肉”,因为陕西方言“馍”与没有的“没”谐音;若说“馍夹肉”,会被听成“没有夹肉”。为了避免误会,有人就把“肉”字放在前头,说成“肉夹馍”了。这种说该信还是不该信?我说不准。我还听到这样的说:根据汉语的习惯,关键的主语一般后置,起修饰作用的成分放在前边。“肉夹馍”,说到底是一种馍,因此“馍”作为主语在后;夹肉是这种馍的特点,作为修饰,把“夹肉”放在前边。这样就成了“夹肉的馍”。为强调夹的是“肉”,就把“肉”放在前头,称为“肉夹馍”。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一种别开生面的解释,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不把“肉夹馍”当做一个短语看待,而把它看作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前面的词,用于修饰后面的词)。西安街头,有很多“夹馍”。如菜夹馍、羊肉夹馍、驴肉夹馍、鸡蛋夹馍、土豆丝夹馍…“夹馍”是一种主食,如同“炒饭”一样;不同的配料,组成不同的食品名称:菜+夹模=菜夹馍;土豆丝+夹馍=土豆丝夹馍;驴肉+夹馍=驴肉夹馍。同样道理:蛋+炒饭=蛋炒饭;虾+炒饭=虾肉炒饭…这种解释,没有更多的理论,只用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把它说明白了。我觉得挺好。
肉夹馍也好,蛋炒饭也好,字斟句酌,仔细推敲,用偏正结构,终把习惯用语解释清楚了。看来,必要的咬文嚼字还是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