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还是看医生?

有病去医院就诊,通常都说:“去医院看病。”这是咱们国家千百年来形成的“固定词汇。”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一些地区,特别是南方地区,不再把去医院就诊叫“看病”,而换成去医院“看医生”。把“看病”改称为“看医生”,普遍认为是从港澳地区传入内地的;港澳地区又是从西方国家一句“to see doctor”直译过来的。西方国家为什么把“看病”叫做“to see doctor”,自有他们的语言习惯,如同我们国家把去医院就诊叫做“看病”一样,也有我们的语言习惯。“看病”这个词组,从汉语语法分析,是由动词“看”+名词作宾语的“病”组成的动宾词组。按一般的解释,有两层意思,即医生给病人“看病”,或病人请医生“看病”。“看医生”这个词,也是一个动宾词组,由动词“看”+名词作宾语的“医生”组成。它的意思很明确,就是“看医生”。咱们国家的百姓,对这句“舶来品”不好理解。在患者看来,去医院是“看病”,“医生”有啥可看的?这种疑惑很正常。既然是“舶来品”,我们只能按“舶来品”的本意去理解。国宝熊猫,别的地方叫“猫熊”;国内的地铁,别的地方叫“捷运”;我们国家吃饭用筷子,别的地方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对一些事物的不同称呼,对一些不同风俗的行为习惯,都要以平常心看待,不必要也不可能按我们的思维逻辑去看待。大千世界哪能千篇一律?所以,对“看医生”这个叫法,不能用中国的“语法”及中国的语言习惯做硬性对比。“百度”对“看医生”的解释就是四个字:“求医治病。”
在咱们国家,虽然没有把“看病”叫作“看医生”的习惯,但患者挑剔医生的事,时时、处处都有。在看病前,特别是患有疑难杂症,或要做大手术的,患者家属,无不到处打听哪家医院的医生技术好;为了找到你心仪的医生,不远千里,日夜兼程地慕名前往。2021年4月,我做了左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我的关节功能,在全校做过关节置换术的人中,恢复得最好。这让我们学校一些想做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师,都向我打听:“在哪个医院做的?给你做手术的大夫姓什么?”这不是在“看医生”吗?看医生的诊治水准和手术水平。
去医院看病,接诊的是医生,所以,生病了,更准确的说法是“看医生”。医生“望闻问切”后,会建议做相应的检查:化验单、检验单是由医生开具的;化验、检查结果是由医生分析的;最后的诊断结果,是医生得出的。不同的医生由于临床经验的差异,会得出不同的治疗方案:手术治疗还是药物治疗?如果手术治疗,在病灶位置开多大的口?对患者来说,疗效佳,花钱少,创伤小的方案应该是最佳的。此时,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和技术、科研能力就很重要了。
在医院,对每个患者的治疗,不是那么冷冰冰的一条流水线,而是充满着发自医生内心的、给人以温暖的大爱!当患者与医生建立了一个平等与友善的关系后,医生就是患者最大的精神支柱,不仅有专业的医科知识来帮患者解决身体痛苦,也会在心灵上给予他们慰籍,使患者增强与疾病抗争的决心和信心。求医患者,尤其幼儿患者、老年患者,最喜欢的,都是那些既有高超医疗技术,又有耐心爱心、态度和蔼、心态慈祥的医生。从这个角度观察、理解,去医院求医,说成是“看医生”,也名副其实、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