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趣谈“之乎者也”

(2023-11-24 06:06:45)


“之乎者也”是文言文中的虚词,其中的每个词,都会在句子中起到作用,或作语气助词,或作结构助词,或作代名词,或作介词,等等,虚而不“虚”。如果把这4个词连在一起,却又构成一个成语,常常用来讽刺那些讲话或写文章的时候,故意卖弄文字、半文半白的人。

把“之乎者也”演变成一句成语,来自于北宋时期的一则故事。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了宋代的开国皇帝。几天后,“太祖(即赵匡胤)上指门额问赵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引自宋人文莹著《湘山野录 》)故事的意思是,宋太祖赵匡胤当上宋代皇帝后,为了扩展都城汴京(即今开封),来到了朱雀门,抬头一看,见到城门额上写有“朱雀之门”四个大字,觉得别扭,就问身边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直接写‘朱雀门’三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么用?赵普回答说:“‘之’字是作为助词用的。”赵匡胤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词能助得什么事?”后人就根据赵匡胤这句话,引申出了“之乎者也”这个成语。

不要小看“之乎者也”这4个字,它被认为是读书人的基本功,或者说是驾驭语言的基本能力。由近现代敦煌学者罗振玉辑录的《敦煌零拾. 叹五更》中的“第二叹”就写道:“二更深,孝经一卷不曾寻;之乎者也都不识,如今嗟叹始悲吟。”在古代,孝经为儿童的启蒙读物。作者感叹小时候不爱读书,连一卷孝经都没有学过,以至于连之乎者也都认不得;如今,只有怨恨和悲叹。

民间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谚语:“之乎也者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它的意思是:“之乎也者矣焉哉”都是文言虚词。如果会用,用得很熟练,并且能写出一篇篇好文章,就是一位好秀才。足见学会虚词何等重要!

我读过宋朝人郑清之写的一首诗《再和前韵》,诗的末尾写道:“事业镂冰何所有,之乎者也矣焉哉。”前一句,它的意思是:追求的事业就像冰雕一样究竟得到什么?后面七个虚词怎么理解?根据前面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啥也没得到。”在网上,有人把它翻译成“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几个文言虚词连成作诗句,很少见,但能被人解读。

现在,我们说话、写文章已很少用到“之乎者也”了,但在阅读古籍的时候,我们无法绕开“之乎者也。”随便举一句孔子在《论语. 子罕》中说的话:“吾有知乎哉?无知也。”8个汉字,3个虚词。所以了解一些文言文中的虚词,还是有必要。

趣谈“之乎者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