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理发上门服务”说起

前天(11月21日)和昨天(11月22日),学校离退休工作处连续发布两个通知:第一个通知是说,本周三,将请原张家村理发店师傅在第三活动室为老同志提供理发服务(每次5元);第二个通知是说,如果有需要,可以预约上门服务(每次10元)。这两个通知,都体现了离退休工作处甘为老同志排忧解困的“敬老、助老”风尚,理所当然地得到离退休人员的点赞!
理发,顾名思义,就是护理头发,让人外观清洁整齐。史书告诉我们,原始社会的人出生以后是不理发的,都是长发、散发。春秋时期,一些贵族开始有了专门帮他洗发、整理头发的奴婢。理发,作为一种职业,开始于汉代;到了宋代,还有了属于自己的行会;清朝时一名罗姓穷道士发明了理发工具,促进了理发行业的发展,被尊称为罗真人,拥戴为理发行业的祖师爷。
在先秦时期,尤其在西周,从头发梳理,大体能知道一个人的年龄。3-4岁到8-9岁的幼童,头发是下垂的,所以把这个年龄段的幼童叫“垂髫(音tiao第二声)”;10-11岁到13-14岁的少儿,头发分左右两半,头顶扎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所以叫他们为“总角”;女孩子到了15岁,要结发,并用簪子贯串,叫“及笄(音ji第一声,簪子)”。“及笄”的女孩,表示已经到了出嫁年龄了。男孩到了20岁,就要束发戴冠,行“弱冠礼”,表示你已成年了。
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古人是不剪头发的,只能是束发,盘在头上。《孝经. 开宗明义章》就写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头发长了怎么办?据介绍,从汉朝开始,政府规定有“休沐日”。汉律规定:“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到了唐宋,改为10天一次。
头发也有被剪的时候,那就是谈婚论嫁期间。古时有“束发托身”的说法,即男女双方在择日完婚的时候,要互送庚帖;女方在回庚贴时,要附上一束自己的头发,用红绳扎紧,表示结发同心,百年好合。结婚时,当结婚仪式进行完毕,夫妻进入洞房后,并坐在婚床上,两人把头发结缠一起(有的材料说,各自剪下一束一寸长的头发结缠一起)。这就叫“结发夫妻”。
头发既然“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古代遭受“髡(音kun第一声,剃去头发的意思)刑”的人,没有了头发,感到莫大的侮辱,无比痛苦!
满族入关建立大清政权以后,出于统治需要,颁布“剃发令”,将汉族的“束发为髻”改为“金钱鼠尾”,即把头发全部剃光,只留头顶一小撮,像钱币一样大,把这部分的头发编成辫子。“剃发令”受到汉族人的抵制。清朝统治者则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相威胁;有不少汉族志士因坚持留发而被砍头。辛亥革命成功后,“剃发令”随着满族政权的消亡而消亡。
不知从什么时间、从什么地方开始兴起的一项不成文的规矩:男人留短发,女人留长发;短发是男人的象征,长发是女人的标志。不管长发、短发,都离不开理发师帮助护理。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日子里,足不出户,导致头发长得不像样,以至于“解封”后第一件事,就是到理发铺理发!正是每个人都要理发,所以,当学校离退休工作处决定请理发师上门服务时,必然受到广大离退休人员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