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用脑,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几年前,我在“朋友圈”里曾看到一则帖子,介绍了美国哈佛大学生理学家艾伦朗格创造的“可能性心理学”,核心内容是:相信自己年轻,身体就会变年轻!这有点像我国古代气功学崇信的“存想法”。我不敢说“可能性心理学”是伪科学,但也不会相信他的实验结果就那么准确可信。我比较相信“勤用脑,人不老”的养生之道。
2018年,北大哲学系楼宇烈教授接受了央视“文明之旅”的访问。在访谈中,楼宇烈谈到北大哲学系是长寿系,90岁以上的有十几位。这些长寿教授,平时并不刻意养生。他举例说,像冯友兰教授平时根本不参加体育锻炼,也不见他吃什么保健药,而是一心扑在学术研究里,以事业为重,安身立命。从85岁到95岁十年间,冯友兰写了7本书,200万字。在第7本书完成后三个月,冯教授才安然离世。有人说,如果他还有第8本书要写,说不定还能再活几年。这比哈佛大学艾伦朗格的“可能性心理学”靠谱吧。没有刻意养生,却有着95岁的高寿。这也可以看作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其实,说冯友兰以95高龄离世是“无心插柳”,并不确切。冯友兰之所以长寿,与其长期用脑,有着密切关系。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日本京都大学生理学教授山中伸弥,在《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成果写道:深度思考是最好的养生方法。这一研究结果,在冯友兰教授身上得到印证;这一研究成果,也得到挪威生理学家梅布里特及其丈夫爱德华的呼应。这对夫妇认为,近半个世纪,全球平均寿命的增长,超越了前十个世纪。这与信息爆炸促进大脑高速发育有关。人类发展指数越高的国家,其国民平均寿命增长得也越高。事实证明,大脑的重复运动能改善生理机能的平衡性;用脑是最好的养生方法和长寿秘诀。相比于“相信自己年轻,身体就会变年轻”的说法,靠谱得多。
除了冯友兰的事例外,被大家所熟知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在112岁(1906-2017)的有生之年,出版了30部著作;2015年(110岁)还出版了最后一部著作《从世界看中国》。女作家杨绛,105岁(1911-2016),一生笔耕不辍,100岁时,还写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四川文联名誉主席马识途,1915年出生,仍然健在。2017年,还埋头创作《夜谭续记》;2018年出版《马识途文集》18卷700多万字。直至2020年,才宣布“封笔”。在科技节界,寿星很多。据报道,2020-2022期间,我国两院院士离世的有105位(2020年38位;2021年28位;2022年49位),大部分是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100及以上的也超过10位,年龄最大的是贝时璋院士107岁,接下来是章守华院士,享年106岁。刚逝世不久的(10月30日)院士胡聿贤,也年届102岁。
从中国学术界、文学界、科技界这些用脑思考比较多领域看,人的寿命都比较长。所以有学者认为:“勇于思考、勤于用脑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自信人生和健康生活”!勤用脑,人不老。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