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年11月08日

(2023-11-08 06:25:28)

一次让人唏嘘的视频聊天

 

前天(116日)傍晚,我与相知、相识、相交整整65年的马君进行了一次视频聊天。我们俩,虽然同在一个学校,但不在一个小区,退休后,见面机会就少了;尤其近10年,随着年龄增长,见面机会更少。我们俩最近一次见面,还是2022622日在路上偶然相遇时见到的。那一天,天气好,他夫人给我俩拍了一张照片。前天傍晚,我们在相距一年多之后,才在屏幕上再次见面,相互问好,畅叙旧情。谈论的话题,除了谈谈彼此的健康状况、运动健身的选项以外,也涉及老同事、老朋友的近况。

我与马君是老朋友,与他相识、相交,并非偶然。马君,祖籍天津,1934年出生(比我小3岁),19578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即今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同年9月,分配来西安体育学院任教。我紧随其后,于19588月,从北京大学毕业,也分配来西安体育学院工作(我因为高中毕业后工作了5年,比他晚上大学、晚1年毕业、晚1年工作)。我来到西安体育学院后,也许因为我们俩都是从北京分配来西安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也许因为我们俩都喜欢外国文学,有比较多的谈论话题。所以,我来到这个学校后,他成了我最先认识、最先交往的朋友,也在一起共同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历程。

我们俩来西安体院已经60多年了。 如今,借用曹丕《短歌行》中的诗句“其物如故,其人不存”,那就是体育学院还是体育学院,大门朝西,后门朝东,有教室,有场馆,可当年(五十年代)在一起工作、一起健身的同仁,现在还健在的,已寥寥无几,其余的都鹤驾西去了。难怪马君无限感慨地在视频中对我说:现在,想找个能聊聊过去学校往事的人都找不到了,只能跟比我小一二十岁的留校学生说说……

马君说的是事实。我翻阅了一下《西安体育学院史》发现,1954年建校时的教职员工总共79人,现在只剩3位(文超、杨得泮、辜明惠);截止五十年代末,学校教职员工不到200人,现在还在的,约有16位。这十几位老同事能走出家门的,也不过二三位。就是马君本人,虽然还能去学校健身房活动活动身体,但走起路来,要依赖拐杖,蹒跚而行。这就是现实。每一个人,最终都会老去,直至离开人世,只不过有先有后而已。

60年代初学校毕业的都君,也是马君的好朋友。在前天视频的时候,马君提到了他,很想念。经我向都君转达了马君对他的思念之情后,昨天下午,都君专程登门拜访了老师,并一起合影留念(见附图)。照片显示,马君精神面貌还挺好,走路蹒跚,属正常现象,不必纠结,走慢点就是了。

最后,祝老朋友马君健康快活过好每一天!

2023年11月0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