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茱萸,被人误解过,也曾风光过

(2023-10-25 06:18:53)


 

九月九日重阳节已经过去了,但还想说说与重阳节曾经关系密切的茱萸。

茱萸,是一种原产于中国、具有观赏和药用价值的落叶乔木(或灌木)。茱萸有两大类:一种为山茱萸科,包括山茱萸属和草茱萸属;另一种为云香科,包括吴茱萸属和食茱萸属。山茱萸科大多生长在黄河流域;芸香科大多生长在长江流域。它们都叫“茱萸”,但结的果实并不一样(见附图);性味和药用价值也不一样。以山茱萸和吴茱萸为例:山茱萸性温,味甘酸,入肝经、肾经;吴茱萸性热,味辛苦,入肝经、脾经、胃经和肾经。

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楚国,茱萸被叫做“榝(音杀)”。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榝又欲充夫佩纬。”“佩纬”,佩戴的香囊。全句的意思是说,茱萸想进香袋冒充香草。有学者考证,在楚国,茱萸(榝)是被看做是不吉祥的恶草;恶草怎能冒充充香草进入香囊呢?生长在楚国的茱萸(榝),应该是吴茱萸。

可是,到了唐朝,茱萸不再被看成是恶草,而成了重阳节日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驱虫、辟邪物品,或插于头上,或系于臂上,或装入香囊里;与登高、饮菊花酒,同为重阳节日习俗。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佩戴茱萸这种习俗,源自于南朝粱时的吴均写的《续齐谐记》中的一则故事。故事大意是:东汉时期一位神仙家费长房对他的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会有天灾降临,你必须赶紧回去,让家里人做一个小袋子,装上茱萸,系在臂上,然后登高、饮菊花酒。这样就可以躲过灾难。桓景按照费长房所说做了。当天晚上回到家,家里的鸡犬牛羊统统暴死,桓景和家人躲过一劫。从此,登高、饮菊花酒、佩戴茱萸就成了重阳节的习俗,并留下了一些记述重阳节的诗篇。但有学者说,在唐以前,有写登高和饮菊花酒的诗,却没有人写茱萸的诗,因为受《离骚》说的“榝又欲充夫佩纬”影响太大,总认为茱萸是恶草,不值得入诗。到了唐朝,人们才改变了对茱萸的偏见,成为写“重阳节”的主要内容。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写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很多人“认识”了茱萸,并从中知道唐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有插茱萸的习俗(据考证,王维家乡山西人插的茱萸应该是山茱萸)。李白也写过“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的诗句。有人统计,在杜甫14首咏重阳的诗作中,有3次提到过茱萸。在《兰田崔氏庄》中写下的“明年会此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成为千古名句,在无数来年人中产生共鸣。宋人陆游在《秋夜》中也写过“人间此会论今古,细看茱萸感叹长”的名句。

宋以后,在重阳节,人们对茱萸的重视程度,逐渐被菊花所取代。有学者分析,这与时代变迁有关。宋以后,人们由消极的辟邪,转而为对人生的积极进取,希望活得健康又长寿。所以,就醉心于被称为“延寿客”的菊花。民国以后,在人们心目中,茱萸只是一种有药用价值的药材,不再作为辟邪、装饰品了。

《神农本草经》说,茱萸“温中下气,止痛除湿,逐风邪,开腠理”。我们平常见到的“六味地黄丸”,就有山茱萸。中医师在开处方的时候,都会标明山茱萸或吴茱萸;因为两者药性不一样,治疗的病症也不一样。(附图1为山茱萸,2为草茱萸,3为吴茱萸,4为食茱萸)

茱萸,被人误解过,也曾风光过

茱萸,被人误解过,也曾风光过

茱萸,被人误解过,也曾风光过

茱萸,被人误解过,也曾风光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