蹒跚学步与走步蹒跚

蹒(音pan第二声)跚(音shan第一声),汉语词汇,表示走路缓慢,甚至摇摆不定的意思。幼儿在1周岁左右,一般都会有摇摇摆摆学习走步阶段。幼儿学步阶段,用文学语言表示,通常用“蹒跚学步”这四个字。日前,我收到外孙女发来的她的小宝贝二牛学习走步的照片(见附图1),也可姑且称为“蹒跚学步”。在晒出二牛“蹒跚学步”的同时,我从相册里找来他哥哥(即小可乐)3年前也在“蹒跚学步”的照片(见附图2.3)。
我的重外孙二牛(韩梓珩),2022年8月20日出生,2023年10月初就“蹒跚学步”了,相隔一年多一点时间。他的哥哥小可乐(韩梓业),也是在出生后一年多一点时间“蹒跚学步”。白居易在《叹老三首(之三)》中,有“前年种核桃,今年成花树;去年新婴儿,今年已学步”的诗句。白居易家的“新婴儿”,也是在一岁左右“学步”。白居易在诗中写核桃“成花树”和新婴儿“已学步”,是在借题说事,意在暗示时间过得真快,种下3年的核桃树开花了,产下1年的婴儿学走步了,从而感叹自己也已经老了!人心相通。我作为孩子的太姥爷,同样感到岁月无情,娃娃一天天长大,太姥爷却在一天天老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发现:1岁左右的娃娃“蹒跚学步”,而上了年纪的老人,却“走步蹒跚”。
“蹒跚”这个词,既可解释为幼儿初学走步的憨态,缓慢而又摇晃。也可用作形容年高体弱者走步时的老态,重心不稳,趔趄前行。南宋诗人陆游在《饥寒吟》中,写有“老翁垂八十,扪壁行蹒跚”的诗句,说自己快80岁了,要摸着墙壁才敢慢慢往前走。这不是个别现象。每个人伴随年龄增长,身体器官都会随之老化,都不可能像年轻时那样大步流星似的向前走。我从今年上半年开始,也有“扪墙行蹒跚”的端倪,走起路来,会偶尔出现重心不稳的感觉,希望旁边有个依靠;只不过比陆游晚了10来年罢了。
幼儿初学走路,会有“蹒跚”现象;人到晚年走路,也会有“蹒跚”现象。幼儿“蹒跚学步”;老人“走步蹒跚”。这算不算“返老还童”或者说“生命回归”的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