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食枣核,有惊无险

昨天(10月20日)清早,我在吃枣的时候,不知不觉间把枣核连同枣肉一起,经食道吞进了肚子。这是我几十年来在用餐时首次出现的重大事故!
从十几年前开始,我在早餐时,习惯吃2-3粒蒸熟的红枣。在吃枣的时候,我会经常提醒自己要小心,别把枣核吞进肚子。我看过一些科普文章说,枣核又长(2-3厘米)又尖,误食枣核,容易被卡在食道里(食道有三处生理性狭窄);若进入胃里,容易刺破胃黏膜;若进入肠道,容易造成肠梗阻;若进入大肠,容易刺破肠壁。枣核对人体的损伤,不可不防。这些年,我在吃枣时,会经常用手剥离枣核之后,才把枣肉放进嘴里。尽管小心翼翼,但总难免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例如,昨天早上用餐时,遇到一粒比较小一点的枣,咬了一口之后,没有用手去抠枣核,而是直接放进嘴里,准备在咀嚼中剔出枣核。就在这一刻,夫人来了,我准备问她一件事,头一仰,一张嘴,嘴里的枣不知不觉地伴随唾液,经喉咙、食道,“溜”进了胃里。这时才意识到,我把枣核吞进肚子里了!我有点惊慌。后来一想,误食枣核的,大多被卡在食道。我吃进去的枣核,已经进肚了,估计不会有问题;夫人凭她的理解,也认为没有问题。但为了慎重起见,我打开电脑,求教“百度”。
“百度”里,有医生说:若枣核通过食道、贲门进入胃内,不出现不适症状,就会进入小肠、大肠而排除体外。有医生说,吞食24小时后无异常情况,可判断枣核已经排除体外,或已经到达肠道,即将排除体外,对身体健康不构成威胁。就凭这两位医生所说,我才淡定了。
从昨天早上6点40分左右到现在5点37分,即将满24小时了,我还没有出现异常现象,一切如常,可以向亲友告慰:我误食枣核,有惊无险!
在汉语里,有“百密一疏”的成语,意思是说,考虑再周密,也难免会出现疏忽。“百密一疏”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意义相同,也与“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意思相类似。我这次误食枣核,可以说是“百密一疏”。但愿从今而后,以此为训,再不能大意、疏忽,时时、处处都要谨慎行事,尽量做到“万无一失”!
我曾经听说,有些人因为喝水、喝酸奶被呛,甚至窒息身亡。这不能不引以为戒!用嘴吃、用嘴喝,本是与生俱来的人类本能,但对老年人来说,咽部肌肉调节能力会减低,不能在吞咽食物时,及时用会厌盖住气管;食物误入气管后,就会出现不良反应。所以医生建议,老年人不但要细嚼慢咽,而且要低着头咽食(包括喝水),防止食物、饮料进入气管。对老年人来说,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