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不仅仅有猕猴桃

昨天(9月5日)上午,天气晴朗,朋友谭君、郭君、吕君及他们的部分家属,分乘两辆小车,专程去周至观光,并购买当地特产猕猴桃。西安人想吃猕猴桃,首先想到的是离西安比较近的周至(离西安约84公里);宝鸡市下辖的眉县,也是猕猴桃产地,但距离太远(约125公里),一般都不去。
周至盛产猕猴桃。这是因为周至具有三个优越条件:一是地处秦岭北麓,气候条件好。据介绍,无霜期200多天,空气相对湿度70 %左右,昼夜温差大(13-17°C),有利于猕猴桃的糖分积累;二是周至的土质良好,以砂质土壤为主,通透性强;三是周至的水资源丰富,除了每年有近700毫米的降雨量外,全县有大小52条峪沟,15条平原河流,为猕猴桃生长提供充足水资源。这三个优越条件,让周至获得了中华农学会授予的“中国猕猴桃之乡”荣誉称号。截止2022年,周至县种植猕猴桃面积达到31.28万亩,产量49.05万吨,产值33058亿元。猕猴桃成了周至的拳头产品。周至的猕猴桃质量很好,前几年年培育的新品种“翠香”,被认为是肉色翠绿,口感香甜,味道浓香,在全国猕猴桃质量评比中,名列前茅。凡是品尝过“翠香”的人,都说很好吃(我也有同感)。
周至,因猕猴桃产量多,质量好而享誉全国。最近,陕西主流媒体,分别报道了将有四所大学进驻周至的消息,周至又一次引起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的关注!周至即将成为陕西关中地区新兴的“大学城”!
进驻周至的是哪四所大学?据报道,分别是:西北大学现代化学院(据说将来可能更名为“西安传媒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西京学院;西安外事学院。
四所大学进驻周至,在全省、全国范围看来,的确是一件非同寻常的小事;但从历史角度来看,又并不奇怪,似乎有点传承关系。远在春秋末期,周室的史官老子,骑着青牛,就从洛阳出发,西出函谷关,来到今天的周至楼观台,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周至被称为道教发祥地,也是“天下第一福地”。唐朝的白居易,在盩厔(即周至)担任县尉的时候,住进离城不远的“仙游寺”,写下了千古绝唱的《长恨歌》;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周至人李顒(1627-1705),字中孚,号二曲,地方推荐他担任官职,他不去;康熙皇帝派人请他“出山”,他也不去。他的兴趣在做学问,在办书院,宣传他的学术思想。康熙皇帝有感于李顒的为人做事,特地写了“志操高洁”四字相赠。李顒与孙奇逢、黄宗羲,合称为清朝“三大鸿儒”。周至政府机构为纪念这位周至大儒,1984年,把周至城关镇更名为二曲镇;2015年,又改为二曲街道。“二曲”是李顒的名号。把李顒的出生地取名为“二曲街道”,让人们能随时想起李顒的高洁志操,也让周至又平添了一点人文气息。
周至本名盩厔。山环曰盩,水曲曰厔。盩厔地区,山环水曲,所以取名为盩厔。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改称周至。周至生产小麦、稻谷;这两样农作物,都色泽金黄,故有“金周至”的美誉。周至的邻居户县,盛产棉花。棉花颜色雪白,因而有“银户县”的美名。户县已改成“鄠邑区”,但人们还习惯说:“金周至,银户县。”
周至是个好地方,不仅仅因为那里的猕猴挑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