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023-08-29 06:02:15)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孟子. 尽心下》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读书时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完全相信书本上的言论;如果完全相信,那不如没有书。孟子所说的“书”,是专指儒家经典《尚书》。《尚书》与《诗经》、《易经》、《礼记》、《春秋》,合称为“五经”;如果加上《乐经》,那就成了“六经”。现在,人们在引用孟子说的这句话时,所谓的“书”,不是指《尚书》,而是泛指所有的书。

孟子为什么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因为《尚书》中有一篇专门记录武王伐纣的《武成》,孟子认为有些地方记录得与史实不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思是说:《武成》篇中,关于周武王的仁义之师,讨伐不仁不义的商纣王,怎么能写成“血流漂杵”呢?“杵”,原指木锤,这里指的是特殊兵器。“血流漂杵”,指血里漂着兵器“杵”,形容战争残酷,血流成河。实际上,周武王的仁义之师,不滥杀无辜,阵前商朝士兵纷纷倒戈,溃不成军,商纣王自杀,没有出现“血流漂杵”现象。《尚书. 武成》中的记载,引起了孟子对《尚书. 武成》的质疑,因而有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呐喊!

今天,我在这里专门谈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件事,是因为前些日子,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谈走步与降低死亡风险的文章,有点怪异,难以让人相信,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在。我看到的这篇文章,经查对,是转载自今年814日《科技日报》记者张佳欣撰写的一篇新闻报道。报道说:据89日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的研究,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每天仅需走2327步,就可能降低心脏病和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每天走3967步,可降低所有疾病带来的死亡风险。科学家收集了17项相关研究,分析了226889人的数据发现,走得越多,对健康的好处越多。每天多走500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降低7%;每天多走1000步,所有疾病的死亡风险降低15%。研究发现,即使每天走多达20000步,对健康的好处,仍持续增加,还没有发现上限。

上面介绍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走多少步,就能降低某种疾病死亡风险;二是走步走得越多,越有利于健康。我不是运动医学专家,但常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科学研究者,都不会研究到走多少步就能降低某种疾病的死亡风险。“计算”得越具体,可能越不准确,荒唐得让人难于置信。至于走步越多对健康越有利,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我翻阅了一些资料,我国的所有医学专家,都认为走步要有度,要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决定自己走步的距离。国家卫健委建议走6000-7000步,最多不超过10000步。走步超量,势必带来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损伤,还会带来脊柱和腰肌损伤。认为走得越多越好,走的距离不封顶,收获的效果没有上限,这是在引导人们走入歧途,贻害终身。这样的消息,出自一份科技报纸的记者之手,然后刊登在一份国家级的科技报纸上,实在不应该。读这样的消息,不如不读。这就像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不如无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