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雨中谨慎前行

近几天,西安地区迎来了第一场秋雨。秋风夹着秋雨,气温随而出现断崖式下降,最高温度,由22日的35°C,下降到昨天(27日)的22°C。朋友王君在她的朋友圈里调侃:“西安天气真是怪:不下雨热得像火炉,连续下雨就想抱火炉。”入夏以来,我一直穿的是短裤和短袖T恤,昨天早上晨练,也穿上了长裤,在T恤外面加了一件薄背心。根据气象学的规定:连续5天平均气温等于或小于22°C,就是秋天。前天的平均气温为21°C;昨天为20°C。如果再有3天平均气温在22°或以下,西安地区就真正进入秋天了。
西安地区不存在“黄梅雨季”,但每年都会出现连绵秋雨。气象学家说,出现秋雨连绵的原因,是由于北方进入“处暑”以后,冷空气活动频繁,在与南方来的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下,形成降雨。这时又没有高压或低压气旋影响,所以一下就是好几天。
秋雨来得慢,走得也慢,不像夏天的雨那样,来得急,走得也急。在人们心目中,比较喜欢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但文人却喜欢秋雨,一场秋雨,万种情思。例如五代时的阎选就在《河传. 秋雨》中写道:“秋雨,秋雨,无昼无夜,滴滴霏霏,暗灯冷簟(音dian第四声,竹席)怨分离”。我有一位忘年交庆君,最近给我发来的《秋雨》,也少不了思绪缠绵。他写道:“雨密风过凉,秋深叶徒伤。无月相思甚,月高更望乡。”我上过大学,当过老师,也属文人之列,但年事已高,对于秋雨,已不至于引来“情思”、“愁思”了,倒有 “今夜雨,断送一年残暑”(苏轼)的喜悦。就以这几天为例,一场秋雨,让人们真正感受到了“处暑”节气来到人间了。没有了高温,也就用不着开空调、开电扇了。
秋雨连绵,气温下降,但不影响我每天的晨练。我喜欢“雨中行”。在雨中步行,在园区、在广场里,看到的植被是被雨水冲刷后的翠绿,呼吸到的空气是没有了尘埃污物后的清新。在淅沥雨声中,再背诵苏轼的词作:“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点不觉得累,也不觉得单调、寂寞。科学家说:雨中,空气里会弥漫着比原来比例多得多的“臭氧”;而“臭氧”是目前已知的、一种广谱、高效、快速、安全、无二次污染的杀菌气体,可杀灭细菌、芽孢、病毒。空气里弥漫着的“臭氧”,我看不到,但在雨中行走,能让人神清气爽,舒适愉快,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年龄增长,雨中行,再不敢大步流星地走了,只能是小步小步地谨慎前行,防滑、防摔。
(照片是由小雁塔南广场执勤的保安帮我拍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