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不是长寿的主要因素

最近,我收到了朋友发来的关于“排名第一的长寿食物”的视频:“第一菜,黄豆芽;第一汤,海带豆腐汤;第一粥,燕麦小米粥;第一肉,羊肉;第一补,枸杞;第一果,苹果;第一酒,黄酒;第一药,山药。”类似谈论长寿食品的文章,在网上也不少,或以“10种长寿食品”为题,或以“8种长寿食品”为题,或以“长寿食品有哪些”为题,向人们推荐能让你长寿的食品。推荐的食品,除了上面讲到的8种以外,还有红薯、鱼肉、核桃、草莓、蓝莓、玉米、香蕉、豆腐、豌豆、大蒜、西蓝花、花生、桑葚、藕粉等。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介绍,我不由得产生了一个疑惑:为什么作者都喜欢用“长寿食品”、而不用“健康食品”向大家推荐?推荐的时候,为什么不谈谈这些食品为什么能让人长寿的原因?吃多少、怎样吃才能让人长寿?
事实告诉我们,长寿是一个系统工程,光靠吃一种或几种食品是不能让你长寿的。很久以前,世界卫生组织就讲过,寿命长短,取决于15%的遗传因素,10%的社会因素,7%的环境状况,8%的医疗条件,60%的生活方式。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多年观察、调查、分析、比较,又总结出了20条长寿秘诀。这20条秘诀的先后排列顺序是:1. 唱歌,2. 慢跑,3. 不要久坐,4. 吃姜,5. 减少卡路里摄入,6. 吃绿叶菜,7. 拥抱,8. 吃西蓝花,9. 高质量睡眠,10. 保持开心,11. 少吃糖,12. 保持镇静,13. 喝茶,14. 吃苹果,15. 少看电视,16. 跳舞,17. 吃大蒜,18. 吃坚果,19. 保护好牙齿,20. 大笑。
活多久才算长寿?在谈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得了解了解人的寿命究竟能有多长。科学家根据细胞学、胚胎学、遗传工程学、神经学、基因学的研究结果,人的寿命为100—175岁。当下,世界预期寿命最长的是日本,平均84.2岁(男性81.1岁,女性87.1岁);我国排名第52,平均76.4岁(男性75岁,女性77.9岁)。我国在世界排名中偏后,但与建国前的平均寿命相比,却获得了想象不到的长足进步。我国古代时期的平均寿命是:夏朝、商朝的平均寿命是18岁,周朝、秦朝是20岁,汉朝是22岁,唐朝是27岁,宋朝是30岁,清朝是33岁,民国是35岁;现在的平均寿命是76.4岁。在古代,平均寿命虽然很低,但也有过长寿老人。例如:孔子活了73岁,孟子84岁,荀子74岁,庄子83岁,墨子92岁。
活到多少岁才算长寿?没有一个固定标准,会因时代、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在我国的古代,有学者认为,60岁就是长寿老人。在当下,学者认为,超过全国人口平均年龄才能算长寿。据国家公布的数字,我国平均预期寿命为76岁,其中男性75岁,女性为77.9岁。男性达到75岁,女性达到78岁,就算是长寿老人。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划分标准则规定:60-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根据我的理解,能活到75岁就算长寿了。已经活到75岁的老人不妨回忆一下,长寿的原因是靠吃了某种长寿食品获得的?我看不是。吃什么,不是获得长寿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