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单身老人心中的痛!

最近,我读到了《汴梁晚报》记者写的一篇稿件《老人最需要的是陪伴》。文章重点介绍了一位年已82岁的张姓老奶奶的生活现状。张奶奶有二儿一女,但各有各的事,平时很少来家。张奶奶的老伴在世时,儿女们来得少,对她没有太大影响;但自老伴离世后,张奶奶就感到很孤独: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家里空荡荡,心里空荡荡;渴望沟通,却找不到诉说对象!对于张奶奶来说,她不需要儿女们的“隔空问候”,不需要儿女们给她多少钱、给她买多少东西,她最需要的是有人陪伴!这应该是每个孤独老人的、共同的最大心愿!
我有一位在天津的同庚、同乡、同学修君,育有四女一男,其中有一女在北京,一男在境外,一女在上海,其余两位在天津。几年前,老伴离世后,由在天津的大女儿照护。后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儿女们把老人送进了敬老院。住了不长时间,我同学就嚷着要回家。为什么嚷着要回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亲人在,没有可供诉说的对象。住在陌生的敬老院,哪有在家里温馨、和谐?值得庆幸的是,我这位老同学思维清晰,还能直接向儿女说出自己的感受;而有孝心的儿女,也能理解父亲的意愿。既然不住敬老院,孩子们就把老人接回家,并商议由四个女儿轮流伺候,每人三个月。这样,我的同学以能有自己亲生女儿继续日夜陪伴而高兴。今年7、8、9三个月,轮到由客居上海给女儿看孩子的二女儿照顾。她按时回天津接班。昨天,她应我的要求,拍了一张与她爸爸同框合影的照片(见附图)。照片显示,我同学精神面貌很好,一对眼睛,还炯炯有神,脸庞也还挺丰满。这都是因为在女儿身边饮食如意、生活愉快的结果。有孩子陪伴,就如同喝上了“心灵鸡汤”,比什么都好。孩子们把老人从敬老院接回家,做得非常对!
无独有偶。我有一位在宁波工作的朋友刘君,也于近日,从宁波回到陕西汉中,陪伴父母。刘君的父亲,不但年事已高,而且体弱多病;刘君的母亲,罹患了阿尔茨海默症。刘君有一兄、一弟、一姐;除弟弟还在上班外,其余的都已退休。平时照护父母的任务,由已经退休的三位轮班照顾,每人二个月,一年轮两次。今年八、九两个月,由刘君陪伴。我相册里保存了一张今年三月份刘君陪父母郊游的照片(见附图)。照片显示,这两位寿高体弱的老人,有着儿女贴心照料,精神矍铄,心情愉悦。这就印证了《汴梁晚报》记者所说:“老人最需要的是陪伴!”
但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每个单身老人都能有儿女陪伴,多数子女,或因工作,或因距离,没法陪伴在侧。我有一位朋友,老伴离世后,虽有两个女儿,但都远在境外,只能一人生活,形单影只,孤苦伶仃。我还有一位朋友,夫人鹤驾西去后,也孑然一身,成了孤寡老人。他有儿有女,而且都在西安,但因为或有工作,或有家庭拖累,只能抽空回到父亲身边说说话,其他时间,只能依靠保姆照料。保姆来自农村,又是女性,能有多少共同语言?所以,他在与我交谈中,难免流露寂寞感。我有二位曾经的同事,丧偶后,也成了孤独老人。他俩有儿也有女,但都被儿女送进敬老院,一直到离开人世。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对还是错。
生老病死是人的生命规律;每一个人,都会老、都会死。当下,我们老两口身体还好,相濡以沫,享受晚年生活。我俩还没有去思考将来的日子会怎么样。我俩的信条是:高高兴兴、健健康康过好每一天!船到滩头必有路。随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