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贴秋膘”

“立秋”那一天(8月8日)的早上,我收到了朋友田君通过微信发来的一张红烧肉照片,照片上写着: “今天贴秋膘”(见附图)。意思是说,“立秋”要吃红烧肉“贴膘”。接着,我又收到了在福建的三侄子元元,通过微信给我发来的一则谚语:“欠人千,欠人万,不欠立秋一顿饭。”意思是说,“立秋”要吃好 。他准备吃什么?吃糍粑。我的小侄女也沿袭家乡老传统,告诉我,她准备包肉包子(猪肉加香菇、豇豆)。我在西安居住的小区也有“贴秋膘”的说法,但真正在乎“立
秋”这一天要去吃什么食品的家庭,并不多见,因为目前物资供应丰富,什么
时间都可以买到你想吃的食品。
“贴秋膘”,据说是满族人的风俗。这个民族在建立清朝以前,主要在东北生活。那里冬季寒冷,一般人家,都会在立秋后“食肉进补”,以便度过寒冬天气。17世纪入关以后,他们把这种风俗或生活习惯,带到了北京,并由北京,传至全国各地。中国内地人跟着“贴秋膘”,不完全是为了过冬,而是为了补贴夏天亏损的。夏天天热,胃口不好,食欲不振,导致体重下降,民间称之为“苦夏”。立秋了,天气逐渐变得凉爽了,因此就考虑吃肉进补,补回夏季损失的,并为过冬储存热量。
“贴秋膘”,习惯多吃肉。所谓“膘”,医学界都认为是皮下脂肪;只有多吃含脂肪的食物,就能“长膘”。可在农村,“贴秋膘”。不完全是吃肉。在“立秋”那一天,吃些跟日常不一样的饮食,也权作是“贴秋膘”。这就是我在福建老家的侄子、侄女并没有去吃红烧肉而改吃糍粑、包子的原因。吃包子,在北方地区很平常,打糍粑就比较少,或者说很少见。我借此机会说说有关打糍粑的事。
糍粑,有的地方叫年糕,是用糯米蒸熟后放在石臼里用木锤舂打而成的食品。糍粑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民俗学家各有各的说法:有的说源于祭山神。江西婺源地区,每年腊月二十二,要跳傩舞、打糍粑;有的说,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将伍子胥,楚国故地就有打糍粑风俗;也有的说是土家族、是苗族、是客家人的风俗习惯。不管出自什么原因,打糍粑都与糯米产地有关。在种什么就吃什么的年代,在能生产糯米的地方,打糍粑是很自然的事。据营养学家介绍,糯米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和B2、烟酸、钙、铁、磷;中医把糯米视为一种药材,能温补脾胃、补中益气。这都说明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糍粑,是一种很好的食品。“立秋”打糍粑是不可低估的一种“贴秋膘”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