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斩鸡,客家人的最爱

昨天(8月2日),我在《乡愁,至死方休》的短文中写道:“簸箕板、白斩鸡是最能勾引乡愁的美味食品;而这两种食品,我走遍北方各地,难觅踪影。”短文播发后,朋友谭君就在“评论”中说:“林老师,您说的两种小吃,西安应该能买得到,起码白斩鸡可以买到。下次我看见白斩鸡了,立即告诉您。”多么会关心朋友的谭君,让人感动!考虑到我的牙齿咀嚼功能减退,恐怕咬不动白斩鸡了。所以,我通过微信,告诉谭君不必为我费神,街上买回来的(如果西安有卖的话),我肯定咬不动。
为什么说买回来的白斩鸡我会咬不动?这是由于白斩鸡这一菜品特点要求的结果。白斩鸡切块装盘后,要求尽现金黄色鸡皮(见附图3)。厨师说:如果煮得过熟,鸡皮就会往里缩。这就失去了白斩鸡皮黄肉白的美感。为了获得白斩鸡装盘后的效果,我们会发现,宰鸡时,一般不开膛,而是从尾部掏空内脏。有经验的大厨,非常重视煮鸡的火候,认为白斩鸡好吃不好吃,好看不好看,掌握煮鸡火候,至关重要。煮多少时间合适?我在网上看到:有的烧开后,中火煮8--10分钟;有的烧开后即关火,再闷1小时。退休前,我在广州、武汉参加学术会议,分别吃过广州厨师和武汉厨师烹制的白斩鸡,骨头里都还带有血丝(见附图),不完全煮透,更不允许煮烂。我回老家,侄子们给我做的白斩鸡,大体都一样,都煮得比较硬。这样的白斩鸡,我现在的牙齿,很难咬动了。
来西安几十年,我吃过饭店销售的泾阳烧鸡、德州扒鸡、西安葫芦鸡、南京盐水鸡等。这些鸡,共同的特点:一是烂;二是香(主要是调料的香);三是酱红色;四是尝不到鸡肉的香味。白斩鸡正好相反:一不烂;二不香(调料香);三是金黄色;四是原汁原味,满口鸡肉香味。
白斩鸡主要是广东、福建客家人的传统吃法,据说始于隋唐时期。白斩鸡烹煮时,不加任何调料,煮好后,随吃随斩,因而得名。闽粤两省客家人都喜爱吃鸡,“无鸡不成席”。“鸡”“吉”谐音,吃鸡是图个吉利。在民间,家家有养鸡习惯,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一般家庭都要宰鸡;平时,来了贵客,或小孩满月、老人做寿、儿子结婚,都要有鸡;祭祖用的“三牲”,也必须有鸡。我几次回乡探亲祭祖,我都享受过白斩鸡的美味。
现在,百姓生活好了,我老家武平,吃鸡也开始讲究起来了,要吃象洞鸡。武平象洞鸡与长汀的河田鸡一样,是被国家兽禽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正式列入国家兽禽遗传资源目录。据介绍,象洞鸡阉鸡每只可达3--3.8公斤,皮滑肉嫩,吃后齿有余香,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客家人吃白斩鸡,有的地方用水煮熟,有的地方用蒸笼蒸熟,还有的把鸡包好,放在烧红的石头堆里焗熟,五花八门,各取所好。不管怎样煮熟,有一条原则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加任何调料。在我印象里,吃的时候,也不加鸡精、味精,不加蒜,只用葱和姜,保证原汁原味。
古有“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如今,我只在这里“纸上谈鸡”,权当吃了一次白斩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