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脾,不仅仅在“长夏”!

长夏养脾,是中医临床医学关注的热点。各大医院门诊的大概率显示:冬季以伤风感冒的病人多,夏季则以脾胃不适的病人多。所以从预防科学的角度出发,中医提倡长夏养脾很有必要,能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目前,正值长夏时段,养脾正当时,保养好脾胃,健康过好每一天。
中医学理论告诉我们,中医讲的脾,不是西医中说的脾脏,而是与胃相表里,主运化水谷精微,供人体全身需要,以维持全身正常功能的脏器。中医大夫讲,如果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受阻,就容易出现脘腹胀满,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尤其每到夏季,处在“中伏”期间的长夏,既受太阳灸热的“烧烤”,又会遭遇暴雨的袭击,出现长夏天气特有的特点:热+湿=湿热。所以,祛湿除热,成了长夏养脾的关键。中医大夫常常告诉我们,长夏时节,不要吃生冷食物,不要追剧熬夜,还要调控好情绪,心情愉悦,笑口常开。
其实,养脾,不仅仅在长夏期间,其他时间,也得注意保养。在中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看来,一年四季,如果疏于脾胃保养,都会导致脾胃受到伤害而引发疾病。李东垣经过长期观察,并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创立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即一切疾病,都来自“脾胃内伤”;如果保养好了脾胃,就不得病或少得病。他把这个研究,写入了他编著的《脾胃论》,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被认为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新中国成立后,《脾胃论》仍然受到当代中医界的重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科学出版社(2021)都先后重印了《脾胃论》,中医药院校也把《脾胃论》列为学生必读书籍。
据介绍,李东垣把常见的脾胃内伤原因归结为三点:1. 饮食不节; 2. 劳逸过度; 3. 精神刺激。在李东垣看来,脾胃属土,居中,如果脾胃内伤,会殃及体内各脏器;不管哪个脏器受损、受邪,也会伤及脾胃;同样的原因,各脏器有病,可以通过调理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脾胃与体内各脏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医理论又告诉我们,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人出生以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液的化生和充实,都赖于脾胃运化的五谷精微。不难看出,中医讲的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输送。一旦消化、吸收、输送受阻,机体得不到营养,就会导致脏器受损,百病由此而生。
我把李东垣讲的一些道理,运用到我自己身上,并得到了验证。我从八十年代开始,根据我的虚寒体质,不喝冷饮、不吃冷食,每天吃几片生姜,每天(中午饭后)喝一杯白酒(一两杯),几十年如一日,让脾胃温煦,不受内伤。脾胃不受内伤,五谷精微,就运化正常,身体就有抵抗力,一般疾病自然不来,连新冠病毒也被我拒之身外,没有被“阳”。对我家人,如果出现脾胃虚寒症状,我都会给他们服用附子理中丸之类的中成药,药到病除,非常灵验。
长夏养脾,固然重要;常年养脾更重要。这是我的体会。因此说:养脾,不仅仅在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