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长夏”?

前天(7月16日)傍晚,北京卫视养生堂播放了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肝胆科主任王志斌主讲的《长夏养脾》的专题节目。我认真看完了全部播放内容,获益不少。
什么是“长夏”?什么是“脾”?以前,我在阅读中医药著作时也曾经有过的疑难问题;我的亲友如果在前天也看这档节目,我估计,可能也会对什么是“长夏”、什么是“脾”产生某些疑惑。这很正常。现在,就把我近年来的学习所得写出来,求教于亲友中的智者,并与对什么是“长夏”这一问题有兴趣的亲友,共同研讨。
什么是“长夏”?“长夏”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特有的时间概念,是为了适应“五行”、“五脏”,把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衍生为五季;增加的一季,就是“长夏”。
“五行”,即木、金、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中国哲学家把这些基本元素,看成是构成宇宙万物以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中国医学理论也讲“五行”,那是把中国哲学的五行范畴与中医学结合的产物。根据“五行”(木火土金水)特性,与“五脏”(肝心脾肺肾)相配: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上的应用,旨在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在病理情况下,各个脏腑间的关系,说明人体的结构,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是一个整体。特别有意思的是,中医学的“五行”,还特别关注“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等理论,阐述五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中医理论中的“五行”,不但与“五脏”相配,而且还要与季节相配。一年只有四季,春配木、夏配火、秋配金、冬配水;还有一个“土”跟谁配?根据“五行”相生理论顺序:“火生土”、“土生金”,“土”应该在夏(火)、秋(金)之间,因此就插队,在夏季与秋季之间增加一个季节,名叫“长夏”。“长夏”是为了适应“五行”而人为增加的一个季节。
“长夏”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这是中医学界争论最多的。我选择了一个比较公认的说法,即每年的7月7日到8月6日。这段时间,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三个节气,也是“中伏”期间,是一年最热的一段时间。根据中医一年有五季的理论,每季时间分配是:春季2月4日--5月4日;夏季5月5日—7月6日;长夏7月7日—8月6日;秋季8月7日—11月6;冬季11月7日—次年2月3日。
夏季与长夏的天气有什么区别?这是中医界喜欢探讨的一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这两个季节疾病的防治问题。中医理论认为,夏季天气特点是热;长夏则为湿热。所以“长夏”季节,每个人应该注重养“脾”。限于篇幅,有关养“脾”的话题,放在明天再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