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季也“数九”

(2023-07-17 06:29:29)


 

在咱们国家,最迟在南北朝时期,就流行“数九”习俗,并被南朝梁人宗懔写入《荆楚岁时记》。什么叫“数九?”通常认为,“数九”是指从冬至后的九个九天,也称“冬九九”。为什么人们流行“数九”?民俗学家们认为,古人“数九”,旨在缓解在漫长天寒地冻、又缺乏抗寒设备的情况下出现的心理危机,通过“数九”,来打发时间。为什么“数九”而不是数八、数七、数六呢?这是因为九是“至阳”之数,也是“最大”之数。在古人看来,“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阳气消长九次之后,便到了尽头,并开始转化,由寒转暖。“冬九九”反映了81天时间内,由寒变暖的全过程。

冬天“数九”,夏天呢 ?一般人认为,夏天就“数伏”:头伏、中伏、末伏。在体育界,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其实,在数“冬九九”的同时,在古代也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数“夏九九”。什么是“夏九九”?“夏九九”就是从“夏至”那天起的九个九天。“夏九九”展现了由热变凉的全过程。“夏九九”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又因为人们注意力主要关注在“三伏”,因此知道“夏九九”的人不多。学者们认为,“夏九九”出现的时间最迟在唐朝,南宋人陆泳在他编写的《吴下田家志》中,记载了一首《夏至九九歌》。《吴下田家志》记载的《夏至九九歌》,与在公元2000年前后、在湖北省大河口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书写的《夏至九九歌》,内容一致。它的内容是:“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明朝人谢肇淛在他编撰的《五杂俎》,也记录了被认为是南方地区流行的《夏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除汗如沐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入寺;七九六十三,上床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即蟋蟀)。”

“夏九九”与“三伏”,都反映了从“夏至”到“处暑”这段期间的天气变化情况。从“夏至”开始,都经历“小暑”、“大暑”、“立秋”三个节气,最后到“处暑”。就以今年的“三伏”为例:621日为“夏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711日“入伏”,也叫“初伏”;“初伏”后的第10天(721日)为“中伏”,今年“中伏”为20天,到89日;“中伏”后的第10天(810-819日)为“末伏”;820日“出伏。”823日是“处暑”。到了“处暑”(处,终止的意思),暑热终止,天气就不再炎热了。

再以“夏九九”为例。“夏九九”中的“三九、四九”,同“冬九九”中的“三九、四九”是冬季最冷的情况一样,是夏天最热的时间段。“夏九九”的“三九、四九”,正处在“伏”里。“夏九九”的“三九”为79--717日、“夏九九”的“四九”为718—726日。今年“中伏”时间在721--89日,与“三九”、“四九”时间大致相吻合。

夏季也“数九”

夏季也“数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