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改称宝鸡,不见得是失败

我在网上看到过《改名失败的十大城市》的文章。这十大城市是:朝歌(改称淇县)、金陵(改称南京)、长安(该称西安)、琅琊(改称临沂)、兰陵(改称枣庄)、汝南(改称驻马店)、常山(改称石家庄)、陈仓(改称宝鸡)、九原(改称包头)、庐州(改称合肥)。这十个城市改名是否都不成功,都失败,我没有深入研究,不敢轻易妄言,但对陈仓改为宝鸡,经过多次学习后,我觉得改名改得并没有错,不见得失败了。
文章作者之所以器重陈仓,认为把陈仓改为宝鸡属于失败之举,一是因为陈仓有历史感,“明修暗道,暗度陈仓”,使得刘邦得以出奇制胜,进军关中,最终建立大汉王朝;二是因为陈仓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在“千渭之会”(千河、渭河汇合的地方,在今陕西宝鸡境内)建立都城,号称陈仓。
是谁把陈仓改为宝鸡?有的说是唐玄宗,有的说是唐肃宗。不管是唐玄宗,还是唐肃宗,他俩是父子两人,都与“安史之乱”有关,也都来自于美好传说。
传说一: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从京城长安逃亡四川,途径陈仓山附近时,被叛军围困。在这危急时刻,从山上飞来两只鸡,示意要给官军带路。玄宗一行就跟在山鸡后面,来到鸡峰山顶的一个破庙。说来也怪,叛军怎么也找不到上山的路,又加上天降冰雹,逼得叛军狼狈溃退。雨停后,得救的官军都去找山鸡,却怎么也找不到,最后找到了 屹立山顶的“石鸡”。众官军对着“石鸡”叩拜致谢。在旁的玄宗脱口而出:“陈仓,宝地也;山鸡,神鸡也!”众将士高喊:“宝地神鸡!”从此,就把陈仓称为宝鸡。
传说二:在唐玄宗逃往四川避难时,太子李亨于756年在甘肃灵武即皇帝位(唐肃宗)。即位不久,唐肃宗就听说陈仓城南的鸡峰山上的“石鸡”,每日破晓就会叫鸣,声传十余里。肃宗认为“宝鸡殷鸣”,是一个吉祥预兆,就把陈仓赐名为“宝鸡”。改名后,官军在平叛中,果然节节胜利,被认为是“天兴唐室”。
从唐玄宗(或唐肃宗)把陈仓改为宝鸡后,在古书上没有看到过有关对陈仓改名的质疑。随后的白居易,以及宋代的苏轼,都先后在当时宝鸡的上级机构“凤翔府”当过官职,也没有看到过他俩有关反对改名的文字。真没想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有人认为,改名是一次失败!
按我的粗浅看法,把陈仓改为宝鸡并没有错,更谈不上是失败。陈仓固然有历史感,宝鸡何尝没有历史感?“宝鸡殷鸣”、“凤翔原野”,传说中给人带来无限想象,在想象中享受吉祥、康宁的平和日子。如今的宝鸡人,就把“闻鸡起舞、开放创新”作为“宝鸡精神”的一个部分,又浪漫、又实在。我从宝鸡市的行政建制上发现,宝鸡的政府部门,没有把陈仓忘记。2003年行政区域改组的时候,撤掉了宝鸡市下辖的宝鸡县,成立陈仓区。这也让我们保留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记忆,也让后人知道,宝鸡,曾经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