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长安”!

2023年7月8日,西安《华商报》在A 03 版以半版篇幅,刊登一条消息:“西安发布首批97个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千年古县6个;千年古镇15个;百年古镇7个;千年古村落17个;百年古村落17个;著名山川地名文化遗产4个;古街路巷地名18;近现代重要地名7个;历史地名文化遗产6个。
西安市发布的首批地名遗产名录,是遵照国家民政部2022年5月1日颁布施行的《地名管理条例》、本着传承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理念,认真进行了实地勘察、调研、评审后确定的名录。学者普遍认为,地名不仅仅是社会基本的公共信息,更主要的还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我回忆起我福建老家一些地名时,就会想到它所处的方位、那里的地貌,那里的地理特征,那里居住的姓氏族群……记起了地名,也记起了乡愁。所以,在《地名管理条例》中一再强调地名文化保护,防止任性改名。有材料报道,在城市化进程中,有些地方嫌原来乡村的名称太土气,都被删除,改成没有任何历史文化根基的名字,因而受到舆论的质疑和批评。
把原来地名被改,也涉及到西安。
西安,曾经是周文王建立“丰京”、周武王建里“镐京”的所在地;秦始皇在咸阳建都,也一半在现在的西安。刘邦夺取政权后,曾经遇到过在哪里建都的问题。大部分来自函谷关以东的文臣武将,主张建都于洛阳;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戍卒娄敬则建议建都关中,认为关中地理形势优越,易守难攻,且有物产丰饶的关中平原。究竟建都洛阳好还是建都关中好?刘邦犹豫不决,只好问问张良。张良经过权衡之后,主张建都关中。建在关中那块地方?刘邦看中了秦始皇兄弟长安君的那块封地,并因此也把西汉都城叫长安城(寓意长治久安)。长安这个名字,一直被后代沿用(隋朝曾把长安城称之为大兴城)。
李渊建立唐朝以后,建都长安。这是“长安”最为风光的年代,占地近88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唐朝灭亡后,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北宋皇帝,定都开封。宋朝把开封叫东京,把河南府叫西京,把应天府(即今南京)叫南京,把大名府(即今河北大名县)为北京,大名鼎鼎的长安被边缘化了。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认识到长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封忽必烈第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长安又走进人们视线,但已不叫长安而叫安西了。不久,因安西王谋反,改“安西”为“奉元(尊奉元朝统治)”。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将徐达攻占“奉元”;洪武三年,朱元璋下诏,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曾经的“长安”,成了“西安”。西安这个名字,一直使用到今天。
我们无权评议把长安改为西安是对还是不对。但西安人却至今还记住了“长安”这个名字,是毋容置疑的事实。在西安举办第14届全运期间,主题标语中就有“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千年古都,盛世长安”、“千年古都,美好长安”!这反映了西安人民对古都长安的怀念。
对“长安”的怀念,不光是西安人。我在几年前,就在一些媒体上看到过“改名失败的十大城市”,就包括了把长安改为西安,以及把陈仓改为宝鸡。把长安改为西安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几百年过去了,还有必要改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