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静自然凉

(2023-07-13 06:17:21)


近几天,西安地区持续高温天气,热不可耐(昨天晚上下了雨,气温有所下降),不由得又想起了“心静自然凉”这句常常听说的成语。成语的意思是:心理平静,内心自然凉快。

“心静自然凉”这句成语是怎么样来的?据说是来自中唐时期的恒寂禅师在与白居易交谈时说的一句话。有一天,白居易去一座寺庙拜访朋友恒寂禅师。走进寺庙后,只见禅师端坐在禅房读经。白居易便上前问道:“房间里热,何不到周边树下、水旁、凉亭休息?”面对朋友询问,禅师合十、口念阿弥陀佛,然后说:“三界如火宅,娑婆似熱炉。何处有清爽?心静自然凉。”在禅师看来,在到处都热得“如火宅”、“如热炉”的情况下,“心静”自然清爽凉快。白居易听了后,深受启发,随即写下了《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一首:“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不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离开恒寂禅师后,白居易也在自家院子里,像恒寂禅师在禅房读经时一样,在院中“端坐”,享受“心静自然凉”的舒适。他在《消暑》诗中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诗的意思是:如何才能消除暑热?只要端坐在院子里即可。眼前没有多余的东西,窗外自有清风吹来。散热全靠心中安静,凉风也因室内空荡生成。端坐院中对身心可得到保护,别人难以同我一样。

从白居易开始,“心静自然凉”,不胫而走,得到社会认可,并在各朝各代的文人学士、寺庙僧侣中流行,甚至得到了清代康熙皇帝的赏识。由康熙的皇子雍正皇帝编辑的《康熙庭训格言》中,就记录了康熙皇帝有关“心静自然凉”的庭训:“盛暑不开窗、不纳凉者,皆因自幼习练,亦由心静,故身不热。”

“心静自然凉”是真是假、可信不可信?根据科学实验,是真的、可信的。

“心静自然凉”有心理因素,也有生理因素。心理学家认为,天热时,内心不安与焦躁,会加剧对外界环境的不适感。因此,保持心态平和,是实现“心静自然凉”的重要途径之一。个体的信仰与期待本身,会影响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如果一个人坚信“心静自然凉”,在天热时,他会自然而然地去寻求内心的平和,期望达到凉快的目的;而这种信仰和期待,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个人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宁静和清凉。

生理学家则认为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在“心静”时,将对体温进行调节,收到清凉效果。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功能,包括了调节体温。一些内分泌物质,如肾上腺素、去肾上腺素,都与调节体温有关。当心情紧张焦虑时,这些物质会增加。导致体温调节失衡,使人感到燥热;而当心情宁静时,这些物质分泌会减少,有助于维持体温稳定,使人感到清爽舒适。生理学家认为,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专家说,这两者在体内起到互相对抗和互相平衡作用。当心情紧张焦虑的时候,交感神经会变得更加活跃,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等),从而导致身体燥热;而当心情宁静、轻松时,副交感神经会起到主导作用,使心跳减缓、血压降低、呼吸平稳,有助于维持体温,使人感到舒适凉爽。

“心静自然凉”,有心理因素(心理暗示)的作用,也有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亲友们,天热时,不妨静下心来,通过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的作用,享受清爽、凉快!

心静自然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