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伏有雨,伏伏有雨?

昨天(7月 11日),是初伏第一天( 入伏),西安地区迎来了入夏以来的最高气温(39°C)。清早起来,在家里,感觉不到一点凉意;来到小雁塔南广场,仍然感觉不到一点凉意。在广场走步健身的人,明显少了。平日和我一起健身的几位“练友”,只来了郑君一个。气温高,热得我俩无精打采,走了一会儿,也就打道回府了。
物极必反。上午热得不得了,到了下午,就开始降雨。这种气象转换,在西安,并非第一次;但在昨天,由晴转雨,却引起了人们极度反应,在短时间内,我在“朋友圈”里,就先后收到了朋友发来的报喜短信,并引用了“头伏雨,伏伏雨”、“头伏有雨,伏伏有雨”这样的谚语。
仔细想来,出现两组不同谚语,是完全可以理解。谚语不是气象预报;谚语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的规律性总结。中国土地面积广阔,南方和北方,这个省与邻近的省,气象情况都会不一样,甚至在一个村镇,也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所以谚语存在着地域性。在陕西关中,可能“头伏雨,伏伏雨”;在陕北,可能“头伏漏,干死豆”。气候变化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气象台每年、每月、每天的预报,尚且经常出现误差,怎能指望谚语就那么准?昨天头伏下了雨,能指望“伏伏有雨”吗?
在西安呆了几十年,我觉得有两条气象信息非常灵验。一是“自古长安西风雨”;二是“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先来东风,几天后,一旦风向转为西风,必定下雨!这有科学道理。因为西安地区处在终南山北麓,南北气流交换被终南山阻隔,冷暖空气只能沿着渭河谷地东西流动。当暖空气自东而来,然后碰上西来的冷空气,就必然下雨。这是古人多年观察的结果,符合科学原理,也让我明白“自古长安西风雨”的真谛所在。
至于朝霞、晚霞与天气关系,我也有过体验,真的像谚语所说:朝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