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八大怪”还是“关中八大怪”?

“八大怪”,是指生活中出现的八种所谓的“怪异”现象。在网上,不管是哪个网站,都能看到介绍“陕西八大怪”的文字、图片。“陕西八大怪”包括了:老婆帕帕头上戴,家家房子半边盖,板凳不坐蹲起来,面条宽得像裤带,锅盔大得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秦腔大戏吼起来,碗盆大小分不开(或者是姑娘一般不对外)。
把上述“八大怪”称为“陕西八大怪”,原则上没有错;但作为陕西人(包括我这个半个陕西人),总觉得有“张冠李戴”之嫌,或者说,有失之笼统的遗憾。陕北人大多住的是窑洞,不存在“家家房子半边盖”的问题;陕南人大多以稻米为主粮,绝对没有“面条擀得像裤带”的现象。
自古以来,同一个陕西省,有着三个不同的生活圈子。有人戏称:“东北三省像一省,陕西一省像三省。”陕西一省怎么会像三省?这是因为陕西省从北向南,从地貌结构上看,分别有三不同板块,即黄土高原板块、渭河平原板块、秦巴山区板块。这三个不同板块,分别称为陕北、关中、陕南。这三个区域,由于人文、气候、经济、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语言、饮食、穿衣、居住、娱乐、出行等等方面的不同。在语言方面,语言学家说,陕北人讲的属晋语系;关中东府人讲的是中原官话,关中西府人讲的是秦陇语系;陕南人讲的是西南方言(包括部分中原官话)。在饮食方面,陕北人以杂粮为主,爱吃洋芋擦擦、炖羊肉、卤煮驴拌汤、油馍馍等;关中人以小麦、玉米为主,爱吃各种面食、羊肉泡馍、肉夹馍等;陕南人以大米、杂粮为主,爱吃安康八大件、浆水面、菜豆腐、核桃馍等。在文化娱乐方面,陕北流行说书、跳秧歌、陕北道情、陕北二人台等;关中流行秦腔、眉户、老腔、碗碗腔等;陕南流行商洛花鼓、弦子戏、端公戏、汉调二黄等。在居住方面,改革开放前,陕北以窑洞为主;关中农村以“人”字形少一撇的“厦(音sha四声)子房”为主,也有“人”字形结构的“安间房”;陕南山区以石头房、竹木房为主,在平地,多建三合院或四合院。通过上面的简单介绍,我们不难发现,“陕西八大怪”,都是“关中”地区的生活写照,称它为“关中八大怪”,比称“陕西八大怪”来得确切,更合乎事实的本来真相。还是称“关中八大怪”好!
借这个机会,我把收集到的有关“关中八大怪”的民谣,抄录如下,供亲友欣赏。
一. 帕帕: 关中农村老太太,花格手帕头上戴。防晒防土又防雨,洁手擦汗显风采。
二. 房子: 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美得太。
三. 爱蹲: 老陕脾气真古怪,有凳不坐蹲起来。问他为啥不坐着,他说这样更自在。
四. 面条: 三秦面条真不赖,擀厚切宽像裤带。面香筋道有滋味,爽口耐饥嫽得太。
五. 锅盔: 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好携带。
六. 辣子: 虽说川湘能吃辣,老陕吃辣让人怕。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饭下。
7. 秦腔: 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破天。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要震翻。
8,盆碗: 老陕饭碗特别大,面条菜肴全装下。一碗能把肚填饱,老碗会上把话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