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在哪儿?

我在昨天(7月7日)写的《太白、太白积雪》的博文中,谈到了“太白积雪”是陕西“关中八景”中的一景。有外地亲友私下问我:“关中”在哪儿?这个问题,对陕西朋友来说,大抵都知道;但对外地朋友来说,却不一定都知道了。我五十年代初来西安时,也不知道什么是“关中”;就是到了现在,对“关中”也还了解得不透彻。
所谓“关中”,顾名意义,是在关隘之中。在哪个关隘?说法就不一样了。我查了一下,有三种说法:
一.唐朝人颜师古说,在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市)以西的这片土地,就是“关中”。春秋时期的老子,就曾经经过函谷关,然后到了现在陕西周至县的楼观台,写下了享誉中外的《道德经》。
二. 汉代有一本叫《三辅旧事》的书(作者不详)认为,“关中”是指东起函谷关,西至大散关这一片的土地。
三. 东晋人徐广,在为《史记》中的一句“山河四塞”作注释时,把“关中”理解为在四关之中,即“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后来随着“潼关”被启用,“四塞”中的“东函谷”,被“东潼关”所取代。唐以后,对“关中”的解释,大多采用东晋人徐广的解释,即“关中”是指潼关、大散关(在宝鸡市)、武关(在丹凤县)、萧关(在宁夏固原)以内的广大地区。
这种解释,显然与当下的行政区划并不吻合。我在学习中看到,史念海(陕西师大历史地理教授)参与编写的《陕西通史》“历史地理卷”第八章关于“关中”的解释比较符合实际。书中写道:“现在一般人所说的关中,是指陕西中部,即秦岭以北,子午岭、黄龙山以南,陇山以东,潼关以西的区域。”这种说法,不再包括萧关(在宁夏)、武关(在陕南)和函谷关(在河南)了。
我们再进一步了解会知道,陕西省的地形,从地图上看是南北长、东西宽。据介绍:南北距离878公里,东西长517公里,有高原、平原、山地三个不同板块:北部(陕北)为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海拔900-1900米,总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0%,拥有榆林、延安二市;中部(关中)为八百里秦川、渭河平原,海拔400-850米,总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24%,拥有西安,渭南、咸阳、宝鸡、铜川 五市和杨凌区;南部(陕南)在秦岭南麓与大巴山之间,除汉中盆地外,都是山地,海拔1000-3000米,总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36%,拥有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关中”在哪儿?一目了然:在陕南、陕北之间(见附图)。
现在,一些陕西老人往往会把“关中”称之为“关中道”。这是源于1925年,民国政府曾经把陕西分成了“三道”,即关中道、汉中道、榆林道。这“三道”,与现在的关中、陕南、陕北的区域吻合。因此,一些人还习惯把“关中”叫做“关中道”。
陕西人还喜欢把“关中”称之为“八百里秦川”。“八百里”是指“关中”从潼关到宝鸡有800里距离(实际只有700余里);“秦川”的“秦”是指“关中”曾经是秦国故地,“川”是指平原(也作河流解释)。“八百里秦川”这个词组很早以前就有了,用以概括早年秦国文眀得益于“八百里秦川”带来的繁荣景象。如今,陕西人还沿用这个词汇,代替关中平原,并有“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的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