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北宋文坛巨匠!

昨天(6月29日),我的一位晚辈看了我在朋友圈播发的《陆游的养生之道》后,要我说说苏轼的一些事。今早,我就用《苏轼,北宋文坛巨匠》做题目,简单谈谈我所知道的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年生于今四川眉山市,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北宋“三苏”。“三苏”很了不起,在文学领域,都有很高造诣。唐宋散文八大家,就包括了苏洵、苏轼和苏辙,几乎占了一半。清朝名臣张鹏翮在其眉山故居大门拟写的对联写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就是指苏洵、苏轼、苏辙;“四大家” 指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
“三苏”里面,尤以苏轼厉害,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领域,都有惊人成就,被后人称之为北宋文坛巨匠,也被认为是北宋文坛领袖。有人统计,苏轼现存的诗有2300余首;词和散文有340首。春天,当我们看到鸭子戏水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想起苏轼写的诗句:“春到人间鸭先知”;中秋节,我们想得或说得最多的是苏轼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写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假日里,当我们来到湖边或江边看到平静如镜的水面时,说不定就会联想起苏轼在《前赤壁赋》写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旅游时,当我们来到大山跟前,难免也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体验,这时,也会有与苏轼一样的感悟:“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诗词内容涉及面广,也很接地气,因而后人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会觉得随时有苏东坡的身影在。
别以为苏轼是一位文绉绉的诗人或官员,他也有粗犷的一面。我读过他写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首词写的是他40岁在密州(今山东诸城)担任太守时写的,写他带领一大批人外出行猎的雄伟场面。一开头就说,我要大胆地抒发一次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将士们,头戴华丽帽子,身穿貂皮衣服,千骑席卷平展辽阔的山岗。全城百姓都来了。我要像孙权一样,亲手射杀一只老虎给百姓看看……
也别以为苏轼是一位“饭来张口”的享受主义者。据介绍,苏轼还是一位喜欢亲自动手的美食家。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当太守时,经过琢磨,学会了做红烧肉。苏轼做的红烧肉,红酥软烂,吃过他烹制的红烧肉的人,无不称奇,被称为“东坡肉”(东坡居士做的肉)。苏轼还写了一首《猪肉颂》,介绍“东坡肉”的烹制方法:“净洗铛,少着水,柴火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意思就是说洗净锅,少放点水,把肉放进锅里后,先大火,然后把火压小,文火炖熟。不要着急,火候到了,肉也就自然熟了。苏轼曾多地做官,因而“东坡肉”也就不胫而走,成为大江南北的一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