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考成绩公布后……

3天前(6月24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2023年高考成绩,都在同一天公布了!可以设想,总分达到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及其家长,必然高兴;成绩考得不理想的,难免丧气。我的侄重外孙蓝可在福建老家参加高考(历史类),总成绩480分,超过普通类历史科目组“本科批”的录取分数线27分(录取分数线为453分),就读大学,稳操胜券,得到了所有亲友的热烈祝贺!我在微信里,在祝贺的同时,告诉侄外孙,蓝可超过录取分数线,已经 “金榜题名”了!
在唐朝,考中进士并不容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是对进士难考的民谚。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已经显老了;而五十岁考上进士,还算是年轻的。白居易27岁考中进士,所以在“雁塔题名”时,非常得意地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雁塔题名”,开始于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在唐代,每年进士考试放榜后,皇帝会在曲江的“杏园”赐宴,称之为“杏园宴”。宴会结束,进士们就会来到慈恩寺前的一块壁上,用笔写下自己的名字、籍贯和年龄。有人粗略统计过,唐朝在290年间,进士及第的共有8000余人,在雁塔题名的约有6000余名。
我们从孟郊的一首“登科后”,能多少感受到进士及第后的愉悦心情。唐懿宗贞元七年(791),46岁的孟郊,经过多次“科考”后,才考中进士。可想而知,他该有多高兴啊。他大笔一挥,写下了“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不仅“一日看尽长安花”,而且还窥见了他未来的美好生活。进士及第,必然能有一官半职;有了官职,孟郊就可以摆脱常常因生活拮据而陷入的困境。
唐朝“金榜题名”后的进士,没有一个不高兴。可以想象,几天前获悉高考成绩达到或超过录取分数线的各地考生,也没有一个不高兴;考生高兴,家长高兴,考生的老师、同学、亲友都高兴!在网上,就播发了许多当知道高考成绩达到或超过录取分数线后的各种消息。例如:
安徽淮北一男孩,高考538分,向母亲下跪感恩;2008年汶川地震时被抢救出来的小孩郎铮,向救援人员敬礼,后来就称呼郎铮为“敬礼娃娃”。15年后,郎铮以637分的骄人成绩,得到清华、北大等名校的瞩目;一位脑瘫女孩,每天由父亲背着上下学,高考成绩超一本线32分,全家流下热泪,女孩表示要好好学习,赚钱回报父母;湖南长沙一对双胞胎兄弟,同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上学,这次高考成绩一分不差,都是688分,数学、化学成绩,也都一样,分别是139分和93分;河北定州一位环卫工 曾经把大儿子培养成大学生(已毕业),她的二儿子今年高考,成绩470分,超过录取分数线。她不满足,还要鼓励他读研究生;四川内江一考生,高考成绩587分,父亲一把抱起女儿,还说“祖坟冒青烟了”;安徽马鞍山一考生,高考成绩675分,父亲听到后,立即从楼上“弹射”下楼,不断欢呼……(晒出的几张图片,都是从网上下截的)